I
  ē
  
  〔《广韵》乌何切,平歌,影。〕
  
 1.    
大的丘陵。
   《诗•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传:“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
   ·司马相如《上林赋》:“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何景明《渡泸赋》:“舣彼清浔,陟彼中阿。”
  
 2.    
泛指山。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3.    
山坡。
   《诗•卫风•考槃》:“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高亨注:“阿,山坡。”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
   ·王安石《示道光及安大师》诗:“陟则在巘,或降于阿。”
  
 4.    
谓山下。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下涿鹿之阿。”
   张守节正义:“广平曰阿。
   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
  
 5.    
水边。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人不讨,必受其辜。济泽之阿,行潦之苹藻,寘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
   穆天子传》卷一:“丙午,天子饮于水之阿。”
   郭璞注:“阿,水崖也。”
  
 6.    
近旁。
   汉书•贾山传》:“又为阿房之殿,殿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颜师古注:“阿房者,言殿之四阿皆为房也……房字或作旁,说云始皇作此殿,未有名,以其去咸阳近,且号阿旁。阿,近也。”
   ·王安石《南涧楼》诗:“扑扑烟岚绕四阿,物华终恨未能多。”
   ·姚鼐《副都统朱公墓志铭》:“作铭幽室埋其阿,此石可泐名不磨。”
  
 7.    
(山、水或其他的)弯曲处,曲隅。
   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髮兮之阿。”
   王逸注:“阿,曲隅,日所行也。”
   汉书•礼乐志》:“沛施祐,之阿。”
   颜师古注:“阿,水之曲隅。”
   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五年二月有大风,兰臺主者惩惧前事,求索阿栋之间,得瓦小邪十五处,遂禁止太常,复兴刑狱。”
   胡三省注:“阿,屋之隈曲。”
   ·戴名世《孙宜人墓志铭》:“有高其坟,群山之阿。”
  
 8.    
曲从;迎合。
   管子•君臣下》:“明君之道,能据法而不阿。”
   汉书•季布传》:“诸将皆阿吕太后,以言为然。”
   颜师古注:“阿,曲也,曲从其意。”
   ·俞樾《茶香室三钞•梓潼文君》:“其人秉正不阿,故有忠义之目。”
  
 9.    
徇私,偏袒。
   墨子•兼爱下》:“古者文武为正,均分。赏贤罚暴,勿有亲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
   ·荀悦《汉纪•宣帝纪一》:“坐毁谤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不举劾,皆下狱,久繫。”
   新唐书•戴胄传》:“法为天下公,朕安得阿亲戚!”·叶适《袁声史墓志铭》:“上虞建安能以洁易污,沧州兄弟再死节,武进不阿所欲于故旧。”
  
 10.    
倚靠。
   《书•太甲上》:“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传:“阿,倚。”
   孔颖达疏:“古人所读阿倚同音,故阿亦倚也。”
   ·刘向列女传•魏节乳母》:“礼为孺子室于宫,择诸母及阿者,必求其宽仁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次为慈母,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以养全之。”
   王照圆补注:“阿,倚也,言可倚托也。”
  
 11.    
屋栋,正梁。
   仪礼•士昏礼》:“宾升西阶,当阿,东面致命。”
   郑玄注:“阿,栋也。入堂深,示亲亲。今文阿为庪。”
  
 12.    
屋角处翘起来的檐。
   庄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髮闚阿门。”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阿,屋曲檐也。”
   ·陆机《吴趋行》:“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
   ·陶宗仪《辍耕录•宫阙制度》:“延华阁五间,方七十九尺二寸,重阿,十字嵴,白琉璃瓦覆,青琉璃瓦饰其檐。”
  
 13.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楚辞•招魂》:“蒻阿拂壁,罗帱张些。”参见“阿锡”。
  
 14.    
象声词。应诺声。
   ·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诸司官御前承旨,皆曰阿,其声引长。”
   ·全祖望《经史问答•三传问目答蒋学镛》:“假如亭林之言,必使之臣,皆如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俛首唯阿,往来奔走,以成襄仲之事,而后谓之识时务。”
   ·翟灏《通俗编•语辞》:“阿,音倭,应辞……应之速曰唯,缓曰阿。”
  
 15.    
通“”。柔美貌。
   《诗•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传:“阿然,美貌。”
  
 16.    
通“”。斥责。
   《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刘师培斠补:“阿当作诃。
   《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作‘呵’……‘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按马王堆·墓帛书甲本《老子》作“诃”,乙本作“呵”。
   荀子•君道》:“其于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认父传》:“言道太子多上伏,要娶三娘子一人,要去寨中为寨主,大王不可阿来人。”
  
 17.    
用同“”。方言。排泄(大小便)。
   朱子语类》卷一二一:“古山和尚自言:‘喫古山饭,阿古山矢,只是看得一头白水牯。’”·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十四齣:“好高山,好明月,我且阿一堆尿。”
  
 18.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时,阿甄。”
   司马贞索隐引《晋太康地记》:“东阿也。”
   ·桓宽盐铁论•本议》:“吏之所入,非独·之缣,·之布也,亦民间之所为耳。”
   王利器校注:“‘阿’原作‘陶’……今据洪颐煖说校改。
   云:‘定陶,不闻出缣。陶当是阿字之讹。’”
II
  ā
  
  
 1.    
名词前缀。用在人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南齐书•周盘龙传》:“盘龙爱妾杜氏,上送金钗镊二十枚,手敕曰‘饷周公·阿杜’。”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古人多言阿字,如……汉武·阿娇金屋。
   尤甚,阿戎阿连等语极多。
   人号武后阿武婆。妇人无名,第以姓加阿字。今之官府妇人供状,皆云阿王阿张,盖是承袭之旧云。”
   ·顾炎武日知录•阿》:“《隶释•汉殽阬碑阴》云: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繫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
   茅盾《赛会》二:“喂,阿虎弟!辛苦你照管一会儿。我到茶馆去找阿金的爷去!”
  
 2.    
名词前缀。用在排行次第的前面,有亲昵或轻视的意味。
   南史•萧晔传》:“阿五常日不尔,今可谓仰藉天威。”
   ·赵翼《陔余丛考•阿》:“亦有不连其名,而直以次第唿之者。
   《魏略》:散骑皆以高才充选,独孟康以外戚得之,人共轻之,唿为阿九。”
   茅盾《赛会》二:“喂,喂,和尚阿八!生意好吗?”
  
 3.    
名词前缀。用在称谓之前。
   ·翟灏《通俗编•语辞》:“古《为焦仲卿妻诗》‘上堂启阿母’,《木兰诗》‘阿爷无大儿’,虽父母亦絜以阿字,盖阿者发语辞,语未出口,自然有此一音。古人以谁为阿谁,亦犹此也。”
  
 4.    
古代妇人名字,有用在夫姓和父姓之中夹一“阿”字组成。
   ·无名氏《神奴儿》第四摺:“[外郎云]这个是在城李阿陈,因姦气杀丈夫,勒死亲儿。”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摺:“这的是王阿张数次骂街坊。”
  
 5.    
古代东方民族语。代词。我。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辰韩﹞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
III
  ă
  ㄚˇ
  叹词。表示惊讶。
   ·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摺:“阿,从生来谁曾受他这般烦恼!”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安太太听了,只吓得扔下牌,阿了一声。”
   鲁迅《吶喊•头髮的故事》:“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鲁迅《故乡》:“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IV
  à
  ㄚˋ
  方言。副词。犹言可、是否。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
   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来哉,啥要紧,阿晓得(唱)庵内尼姑要念经?”刘半农《善政桥直对鼓楼门》诗:“你阿看见赵大跌勒井里仔钱二去下石?你阿看见孙三暗头里跌仔闷沖李四去点灯?”
V
  a
  ˙
  
 1.    
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义。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下》:“答曰:‘是不见耳!阿见子敬,尚使人不得已。’”·曾巩《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归去任酩酊,讵期夸阿强?”
  
 2.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嘱咐、乞请等语气。
   ·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摺:“那孩儿灵便口喽啰,且是会打悲阿。”
   《老残游记》第十六回:“翠环回过头来眼泪汪汪的道:‘儜别忘了阿!’”
  
 3.    
语气词。后作“啊”。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下面的话。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摺:“为甚么小的儿多贫困,大的儿有金银,爹爹妳妳阿,你可怎生来做的个一视同仁。”
   儒林外史》第一回:“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
造句 / 例句:
  • 曼达又从学校回到家中。
  • 自杜波(1879)提出他的拖
  • 里的天赋却已荡然无存。
  • 游牧的拉伯人并不耕种。
  • 斯奎斯细嚼慢咽地吃着。
  • 是的,我是一个拉伯人。
  • 他骑自行车来到奇维路。
  • 我们追他一直追到伯丁。
  • 他使诺德大声嚷嚷起来。
  • 他也向根廷方面通报了。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