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不共戴天
汉语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成语含义:不与杀父的仇人共存于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后用「不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势不两立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仇恨极深。
【使用类别】用在「怨恨相仇」的表述上。
【例  句】
01、父仇不共戴天,非报不可。
02、此恨如同不共戴天,难解难消了。
03、他恨不得一刀杀了这不共戴天的仇人。
04、土匪毁我家园,杀我家人,这仇不共戴天,一定要报。
05、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哪是你三言两语所能化解的?
06、如今不共戴天的仇人就在眼前,他情绪激动得全身颤抖。
07、你们双方到底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恨,为什么要这样残酷对待呢?
08、现代有些人看不顺眼就动刀枪,好像对方跟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09、你们只是好斗而已,又不是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干嘛如此怒目相向?
书  证:
01.《新唐书.卷一九二.忠义列传中.许远》:「使国威丧衄,巡功业堕败,则远于臣不共戴天,请追夺官爵,以刷冤耻。」
02.《大宋宣和遗事.贞集》:「一时士大夫甘心讲和,酣絭于湖山歌舞之娱,而忘父兄不共戴天之仇矣。」
03.《朱子语类.卷一三三.本朝七.夷狄》:「则襄公杀其父之时,庄公当以不共戴天之故,告之天子、方伯、连率,必以复雠为事,杀得襄公而后已,如此方快。」
04.《元史.卷一九五.忠义列传三.王伯颜》:「(伯颜子)相詈曰:『吾与汝不共戴天,恨不寸斩汝,我受汝官邪!』贼杀之。」
05.《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王世名痛哭道:『此不共戴天之仇,儿誓不与俱生人世!』」
06.《三国演义.第五八回》:「(马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雠!吾当活捉生啖汝肉!』」
07.《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列传》:「陛下宵衣旰食,征天下兵,与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灭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耻。」
08.《封神演义.第九五回》:「殷成秀大怒,骂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定拿你碎尸万段,以泄此恨!』」
0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在老婆眼前又不便把大舅爷待自己的情形说出,更不敢露出忿恨之色。那心中却把大舅爷恨的犹如不共戴天一般。」
10.《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至于为亲报仇,所谓『父仇不共戴天』,岂容片刻隐忍?」
11.《聊斋志异.卷三.宫梦弼》:「亲友偶来,亦曾无作鸡黍之事。或言其家不贫,便瞋目作怒,其仇如不共戴天。」
12.《荡寇志.第二五回》:「我正待助小婿报不共戴天之仇,焉肯与你讲和!」
13.《镜花缘.第五七回》:「承志道:『我同这恶妇乃不共戴天之仇,岂可令妻妹在他跟前应试!』」
典故说明:「不共戴天」这句成语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顶着同样的天」,「天」只有一个,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于世间的意思。什么样的仇人非得拚个你死我活呢?《礼记.曲礼》有一段话说:「杀害父亲的仇人,我不应和他共处于世间;在路上遇到杀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应该直接上前报复;如果是杀害朋友的仇人,我不应该和他同国。」传统的儒家是很讲究礼的。在礼的观念中,对父母要尽孝,对兄弟要友爱,对朋友要存义,这是为人的基本。所以一个人是非观念要分明,要「以直报怨」。父母既是我们在世上最亲的人,遇到杀父仇人,岂有轻饶的道理?想尽办法也要报仇,否则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是不合礼了。这正是为何《曲礼》说:「父之雠,弗与共戴天」的理由了。这种观念在《礼记.檀弓上》也提到:有父母之仇要报的人,是要「寝苫枕干」的。苫,音ㄕㄢ,草的意思。干是盾,也就是兵器的意思。也就是为报父母之仇,为人子女要处心积虑,睡不能安寝,随时准备兵器,等待机会。所以「不共戴天」原本是古代儒家藉报父仇一事的观念,来宣扬对父母之孝的重要,后来演变成一句成语,比喻对人仇恨极深。
成语来源:◎1《礼记.曲礼上》父之雠1,弗与共戴天2;兄弟之雠3,不反兵4;交游之雠5,不同国。
〔注解〕
(1)父之雠:杀父的仇敌。雠,音ㄔㄡˊ,通「仇」,仇敌。
(2)弗与共戴天:不与之共存于世。戴天,指立于天地间。戴,顶着。
(3)兄弟之雠:杀害兄弟的仇敌。
(4)不反兵:不用返家取兵器。反,通「返」。
(5)交游之雠:杀害朋友的仇敌。◎2《礼记.檀弓上》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近义词:水火不容  冰炭不容  你死我活  势不两立  势如水火  势如冰炭  誓不两立  
反义词:不念旧恶  言归于好  
参考成语:不同天地  不忍戴天  羞共戴天  义不同戴  不同日月  不共天地  不共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