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义愤填膺
汉语拼音:yì fèn tián yīng
成语含义:义愤」,出于正义的愤怒。语出《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序》。「填膺」,填满胸中。语出唐.高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义愤填膺」指胸中充满因正义而激起的愤怒。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指胸中充满因正义而激起的愤怒。
【使用类别】用在「激愤恼怒」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们在大会中,义愤填膺地声讨敌人。
02、听说对方背信忘义,大家无不感到义愤填膺。
03、侵略者残酷的暴行,令全世界的民众义愤填膺。
04、对于歹徒残暴的行径,每个人都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05、将军在出兵讨伐之前,宣读了一篇令人义愤填膺的檄文。
06、吴同学被不良少年勒索,全班同学听到了这消息都义愤填膺。
07、听了居民的控诉,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示要为乡亲们报仇。
08、对于法院的不公判决,被害者家属都感到义愤填膺,决定抗争到底。
书  证:
01.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中.丽品》:「余时义愤填膺,作檄讨罪。」
02.清.施闰章〈关中房仪凡驾部初令新乡有殊绩……敬书短歌其后〉诗:「文士绾符能杀贼,罢官闻难仍殉国。义愤填膺死独难,吞声绝粒无人识。」
03.《孽海花.第一七回》:「其时鲁翠诸人还在会商援救各法,猝闻这信,真是青天霹雳,人人裂目,个个椎心。鲁翠更觉得义愤填膺,长悲缠骨,连笑带咽,演说了一番。」
典故说明:「义愤填膺」系由「义愤」及「填膺」二语组合而成。「义愤」见于《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序》,〈逸民列传〉是记叙东汉时品行高节、隐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晔在序中写明为这些人立传的原因。西汉末年时,王莽篡位,士人内心都充满了「义愤」,却无法表达出来,见到传统文化被破坏殆尽,都不愿再出来为国家尽力,纷纷隐居起来。即使后来汉光武帝礼聘他们,也不愿意出仕,更不用说到了东汉中后期,小人当道的时候了。这种高尚的品行是值得为他们立传的。「义愤」是指士人见到汉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机可乘,夺取政权,心里充满了正义的愤怒。「填膺」则见于唐.高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这是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替朋友饯别写的一首诗,说从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却不受重用,一直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机会为官,征召的命令也下来了,这位朋友必须立刻前往岭南上任。高适除了不舍之外,也叮咛他到异地应注意的事情。诗中的「气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怀才不遇感到不平,气愤填满胸中。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义愤填膺」,指胸中充满因正义而激起的愤怒。
成语来源:1、「义愤」:《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序》汉室中微,王莽1篡位,士之蕴藉2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3,相携持而去之者,盖不可胜数。杨雄曰:「鸿飞冥冥,弋者何篡焉。」言其违患之远也。光武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旌帛蒲车之所征贲,相望于岩中矣。若薛方、逢萌聘而不肯至,严光、周党、王霸至而不能屈。群方咸遂,志士怀仁,斯固所谓「举逸民天下归心」者乎!肃宗亦礼郑均而征高凤,以成其节。自后帝德稍衰,邪孽当朝,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多失其中行焉。盖录其绝尘不反,同夫作者,列之此篇。
〔注解〕
(1)王莽:西元前45?西元23,字巨君,西汉东平陵人。先为大司马,以恭俭收人望,平帝立,元后临朝称制,委政于莽,号安汉公。后假禅让之名,篡汉自立,国号新,法令烦苛,光武起兵讨之,王莽兵败被杀,在位十五年。
(2)蕴藉:含蓄不外露。
(3)裂冠毁冕:比喻破坏传统文化。冠、冕,中原民族所戴的帽子。2、「填膺」:唐.高适〈饯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岭南〉诗(据《全唐诗.卷二一四.高适》引)睹君济时略,使我气填膺1。长策2>竟不用,高才徒见称。一朝知己达,累日诏书征。羽翮忽然就,风飙谁敢凌。举鞭趋岭峤,屈指冒炎蒸。北雁送驰驿,南人思饮冰。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翠羽干平法,黄金挠直绳。若将除害马,慎勿信苍蝇。魑魅宁无患,忠贞适有凭。猿啼山不断,鸢跕路难登。海岸出交趾,江城连始兴。绣衣当节制,幕府盛威棱。勿惮九嶷险,须令百越澄。立谈多感激,行李即严凝。离别胡为者,云霄迟尔升。
〔注解〕
(1)膺:胸、内心。
(2)长策:良好的计策。
参考成语:愤气填胸  愤气填膺  激忿填膺  悲愤填膺  气愤填胸  气愤填膺  义愤填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