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五体投地
汉语拼音:wǔ tǐ tóu dì
成语含义:本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仪式,指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佛教徒沿用以礼敬三宝(佛、法、僧)。※语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后用「五体投地」比喻非常钦佩对方。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致敬仪式,指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佛教徒沿用以礼敬三宝。
【使用类别】用在「虔心跪拜」的表述上。
【例  句】
01、一进佛堂,就看到师姑五体投地跪拜在佛像前。
02、来到菩萨面前,她立即五体投地地拜了下去,虔敬的心表露无遗。
二、
【语义说明】比喻非常钦佩。
【使用类别】用在「景仰佩服」的表述上。
【例  句】
01、对他能博古通今的学识,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02、今天闻君一席话,茅塞顿开,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03、我一向钦仰他的为人,今日亲沐教化,更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04、站在这幅米芾行书真迹前,运笔行款,无一不使我五体投地,赞叹欣喜。
05、这个问题我苦思很久,想不到经你一解说,立即明白,真让我不得不五体投地。
书  证:
01.《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源)
02.《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
03.《梁书.卷五四.诸夷列传.海南诸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04.明.屠隆《昙花记.第五二出》:「弟子色身垢秽,根器下凡,何幸蒙大士降临,五体投地,不胜悲仰。」
05.《聊斋志异.卷七.胡四娘》:「四娘出,颜温霁,问:『大哥人事大忙,万里何暇枉顾?』大郎五体投地,泣述所来。」
06.《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安龙媒对了你这样的天人,只有五体投地了。」
07.《老残游记.第六回》:「屡闻至论,本极佩服,今日之说则更五体投地。」
典故说明:「五体投地」是佛教徒用以礼敬三宝(佛、法、僧)的仪式,以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行礼,见用于佛经中。如唐.中天竺沙门般刺蜜帝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经中述及阿难,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及十大弟子之一,有「多闻第一」的称号。有一次他出外托钵化缘,受到淫女魔咒诱惑不能自持,在快要破戒的最后关头,他心中动念向佛陀求救,佛陀受到感应立即派文殊菩萨将他救回。回来后在佛陀座前忏悔,恨自己平日没有用心修持,以致道力不足不能抵抗魔咒,请求佛陀开示修持法门。佛陀就问他:「你的心在何处?」他回答:「我的心在我的身体里。」结果被佛陀否定了。可是他不服气,接着相继提出七种答案,但都一一遭到佛陀的否定。这时候他起身,露出右肩,右膝着地,双手合十,请求佛陀大发慈悲开示众生,使众生能够认识自己的真心本性,说完随即行双膝双肘及头五处着地的大礼。「五体投地」本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仪式,在《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槃那寐》中记载:「三头至地者,即五体投地,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佛教徒沿用此礼来敬奉佛陀、佛法、僧人。后来「五体投地」也被用来比喻非常钦佩对方。
成语来源:※《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1,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2翘伫3,钦闻示诲4
〔注解〕
(1)已:完毕,完成。
(2)倾渴:倾心渴望。
(3)翘伫:殷切的盼望。
(4)示诲:教导训诲。
近义词:顶礼膜拜  心折首肯  
反义词: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