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借剑杀人
汉语拼音:jiè jiàn shā rén
成语含义:义参「借刀杀人」。见「借刀杀人」条。
书  证:
01.《红楼梦.第一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借剑杀人,引风吹火,……都是全挂子的武艺。」
02.《红楼梦.第六九回》:「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自己且抽头,用借剑杀人之法,坐山观虎斗,等秋桐杀了尤二姐,自己再杀秋桐。」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借刀杀人」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借刀杀人」指借别人的刀来杀人。例如在《后汉书.弥衡传》里有一则故事: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衡的年轻人,他相当有才华,但脾气不好,常常得罪人。曹操本来很喜欢他,但后来被他傲慢的态度触怒了,气得想杀掉他。但又因为他声名在外,怕遭来非议,于是将他送给荆州刺史刘表。刘表之前也听闻祢衡的才华过人,对他十分礼遇,所有的文书奏章都征询他的意见。但祢衡仍不改暴躁的脾气,以致刘表也受不了他,想到江夏太守黄祖跟他个性一样,于是就将他送给黄祖。黄祖刚开始也相当重用他,而祢衡也克尽职责。但有一次黄祖在宴请宾客时,祢衡当场和他起了冲突,而且出言不逊,黄祖一怒之下就将他杀了。曹操当初把祢衡送给别人就是想借别人的手杀他,后来果然成真。这就是「借刀杀人」。明代戏曲《三祝记》里,用到这句成语。剧中描述宋代名臣范仲淹的政敌想除掉范仲淹这个眼中钉,属下便献计说:「目前正值赵元昊的叛变,朝廷欲选将带兵平乱,您不如明天上奏推荐范仲淹,他没有带兵经验,说不定会死在前线,这正是借刀杀人之计,又可以显现出您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后来,「借刀杀人」就用来比喻假他人之手去害人。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借刀杀人」之典源,提供参考。※明.汪廷讷《三祝记.卷上.造陷》方今赵元昊谋反,势甚猖獗。朝廷欲选将兴师,恩相明日表奏1仲淹2为环庆路经略招讨使3,以平元昊4,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
〔注解〕
(1)表奏:上表奏请。
(2)仲淹:范仲淹(西元989?1052),字希文。宋名臣,吴县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官至参知政事。元昊反,时仲淹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卒谥文正。
(3)经略招讨使:掌管招抚讨伐事务之官。经略,唐始设,后多以节度使充任。宋置经略安抚司,掌兵民之事。明代于用兵时特置,权任极重,在总督之上。清初亦曾设有此职,中叶以后则废。招讨使,唐始设,有兵事暂置,宋多以大臣充任,元多置于边塞,明为士官武职。
(4)元昊:赵元昊(西元1103?1148),西夏开国君主。李继迁孙,又名曩霄,因先世宋赐赵姓,故称为赵元昊。雄毅大略,不甘臣服于宋,遂称帝,建国号夏。宋伐之不能克,乃封为夏国主。曾订定官制、军制、法律及创制西夏文本。卒谥武烈皇帝,庙号景宗。
参考成语: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