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傅会穿凿
汉语拼音:fù huì chuān záo
成语含义:义参「穿凿附会」。见「穿凿附会」条。
书  证:
01.宋.王柏〈答叶通斋书〉:「窃恐后学因此强推之,必立一说笼罩,傅会穿凿,为害不小。」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穿凿附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穿凿附会」系由「穿凿」及「附会」二语组合而成。「穿凿」一语见于《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王吉》。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人,他不畏权势,刚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时王吉被任命为博士、谏大夫,他认为朝中所以纲纪混乱,缺少章法,是因为那些庸俗无卓见的官吏,治理人民没有根据,任意穿凿,各取所需,因此礼义败坏,难以修复。「附会」一语则见于《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列传》。袁盎,字丝,西汉楚人。文帝时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鼌错列传〉文末,太史公说:袁盎虽然不好学,可是他善于将古事融合时事,发表议论,并以仁爱之心为本体,常常征引大义,慷慨激昂。「附会」在此并无贬义,之后则指牵强凑合,遂有贬义。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穿凿附会」,用来指生拉硬扯,牵强解释。如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古体上.杂言》:「『餐秋菊之落英』,谈者穿凿附会,聚讼纷纷。」便提到有些人对〈离骚〉中「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话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释,造成不少争端。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穿凿附会」之典源,提供参考。1、「穿凿」:《汉书.卷七二.王贡两龚鲍传.王吉》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繇1,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权谲2自在,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亡极,质朴日销,恩爱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
〔注解〕
(1)繇:音|ㄡˊ,通「由」。
(2)权谲:权谋、诡诈。2、「附会」:《史记.卷一○一.袁盎鼌错列传》太史公曰:袁盎1虽不好学,亦善傅会2,仁心为质,引义忼慨。遭孝文初立,资适逢世。时以变易,及吴楚一说,说虽行哉,然复不遂。好声矜贤,竟以名败。鼌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注解〕
(1)袁盎:西元前??前148,字丝,西汉楚人。文帝时为郎中,以建言有名。景帝时与鼌错有隙,吴楚反,帝用盎谋诛错,拜盎为太常。后因事为梁王所怨,被刺而死。
(2)傅会:牵引古事与时事相结合,并据以发表议论,亦作「附会」。
参考成语:穿凿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