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利令智昏
汉语拼音:lì lìng zhì hūn
成语含义:形容受利欲迷惑,使得理智昏乱。语出《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见利忘义」、「见利忘亲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受利欲迷惑,使得理智昏乱。
【使用类别】用在「贪财图利」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坦承自己一时利令智昏,才会盗用公款。
02、利令智昏的法官竟贪赃枉法,轻饶了重刑犯。
03、多年来,他利令智昏,干着监守自盗的勾当。
04、贩卖毒品的人真是利令智昏,这可是祸国殃民的罪行。
05、就为了这几个臭钱,他竟昧着良心犯下此案,真是利令智昏。
06、这伙歹徒利令智昏,竟然在光天化日下公然抢劫,当场被制服送警法办。
书  证:
01.《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02.《南史.卷三五.顾凯之列传》:「论曰:『古人云:「利令智昏。」甚矣利害之相倾也。』」
03.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战国自取亡》:「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那弥轩真是利令智昏,等官出了题目之后,他却偷了个空,惨淡经营,作了一篇文本,暗暗使人传递与那肄业生。」
05.《官场现形记.第四回》:「他指日也要回任,这藩台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亲,四下里替他招揽买卖。」
典故说明:战国时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领韩的野王,阻绝了上党通往韩首都的道路,上党守吏冯亭和人民商量,决定归附赵。得到消息的赵平原君,认为平白获得一郡没什么不好,于是赵接收上党成为属地。但这一来激怒了秦,转而攻打赵。秦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阬杀赵投降士卒四十余万,国都邯郸几乎不保。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文后,以这段历史事件来评论平原君,说:「平原君是个文采风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浅,不能看透整个局面。」因为贪图上党,使得赵几乎亡国,就像俗话说的:「利令智昏。」从司马迁已引用这句俗语来看,「利令智昏」一语的起源相当早,就是用来形容受利欲迷惑,使得理智昏乱。
成语来源:《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太史公1曰:「平原君2,翩翩3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4。鄙语5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6邪说,使赵陷长平7兵四十余万众,邯郸8几亡。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齐,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况贤人乎?
〔注解〕
(1)太史公:司马迁(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人。继承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并承遗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迁为之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后为中书令,以刑后余生完成《太史公书》,后世称《史记》。
(2)平原君:赵胜(??西元前351),战国赵武灵王的儿子。封于平原,故称为「平原君」。喜宾客,食客多至数千人,为战国当时有名的四公子之一,亦为赵之名相。
(3)翩翩:形容文采风流的样子。
(4)大体:整个局面。
(5)鄙语:俗话、俗语。
(6)冯亭:??西元前259,战国韩国人。原为上党守,因秦绝上党归韩之道,于是附赵,受封华阳君。在长平之战中,与赵将赵括一起对抗秦兵,后战死。
(7)长平:战国赵邑。战国秦将白起曾在此大败赵国,阬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是为「长平之战」。
(8)邯郸:战国赵首都。地约在今河北省西南部,与河南省接界处。
近义词:见利忘义  利欲薰心  财迷心窍  
反义词:见利思义  轻财好义  临财不苟  
参考成语:智以利昏  利以昏智  欲令智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