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口诛笔伐
汉语拼音:kǒu zhū bǐ fā
成语含义:诛,诛杀。伐,征讨。「口诛笔伐」就是用言语和文本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语出明.张岱《瑯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用言语和文本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
【使用类别】用在「批评谴责」的表述上。
【例  句】
01、当弊案爆发时,人人口诛笔伐那些监守自盗的官员。
02、对社会的不公进行口诛笔伐,正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03、对于这种祸国殃民的作法,人人都应发挥凛然正气,口诛笔伐。
04、文人的刀剑就是笔墨,对此不良风气理应口诛笔伐,同声谴责。
05、在民主时代,主政者不依法行事,马上就会遭到媒体口诛笔伐。
书  证:
01.明.张岱《瑯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吕东莱曰:『……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源)
02.明.汪廷讷《三祝记.第一四出》:「他捐廉弃耻,向权门把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03.明.卓尔康《春秋辩义.卷二.僖公三》:「邢、鲁同出周公同宗之亲戚。于同姓,鲁不能问罪出师,又不能控晋讨贼,止此书『毁』以寄执兵之仇,一字之义,凛然口诛笔伐矣。」
04.清.顾楝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二之四.昭公》:「夫《春秋》为天下之无王作,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生人之道绝矣。故不得已而作《春秋》,汲汲乎别嫌明微,正名定分。……口诛笔伐,犹望人心慑于大义而不敢肆。」
典故说明: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张岱不仅长于文学,且长于史学,重要的著作是《石匮书》。此书张岱写了近五十年才脱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过此书的大老认为,《石匮书》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顺应潮流拥戴东林学派,恐怕不合时宜,张岱心中十分不服,在〈与李砚翁〉的信中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他认为,有健全的舆论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吕祖谦的话:「见辱于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意思是说:被一般人羞辱,过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常用言语和文本来揭发、谴责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状,让他们非常恐惧害怕。张岱坚持自己史学家言论自由的理念,故写此信与好友痛快言之。后来原文中的「口诛笔伐」演变为成语,用来指用言语和文本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
成语来源:明.张岱《瑯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砚翁书》引宋.吕祖谦语夫东林自顾泾阳讲学以来,以此名目,祸我国家者八九十年,以其党升沉,用占世数兴败,其党盛则为终南之捷径,其党败则为元祐之党碑。……东林之中,其庸庸碌碌者,不必置论。如贪婪强横之王图,奸险凶暴之李三才,闯贼首辅之项煜,上笺劝进之周钟,以致窜入东林,乃欲俱奉之以君子,则吾臂可断,决不敢徇情也。……吕东莱1曰:「见辱于市人,越宿2而已忘;见辱于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3之间,而老奸巨滑4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今乃当东林败国亡家之后,流毒昭然,犹欲使作史者,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兄台胸无成见,不落方隅,故可痛快言之,若语他人,则似荆轲与盖聂论剑,怒目视之,所不免矣。
〔注解〕
(1)吕东莱:吕祖谦(西元1137?1187),字伯恭,宋金华人。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与朱熹、张栻齐名,称为「东南三贤」。其文词闳肆辨博,于《诗》、《书》、《春秋》,多究古义,学者称「东莱先生」。着有《东莱集》、《东莱左氏博议》等。
(2)宿:音ㄒ|ㄡˇ,夜晚。
(3)荜门圭窦:比喻贫苦人家或贫苦人家居住的简陋环境。见「筚门圭窦」。
(4)老奸巨滑:深历世情而极奸诈狡猾的人。
参考成语:笔诛口伐  口伐舌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