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心血来潮
汉语拼音:xīn xiě lái cháo
成语含义:思绪像浪潮般的突起。指神仙对人事的感应与预知。※语或出《封神演义.第三四回》。后用「心血来潮 」形容突然兴起的念头。△「灵机一动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突然兴起的念头。
【使用类别】用在「一时兴起」的表述上。
【例  句】
01、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心血来潮想买一束花送给妻子。
02、他做事缺乏计划,常常心血来潮地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03、我今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探望一位好久不见的老友。
04、学摄影只是他一时心血来潮的念头,我看没多久就会放弃了。
05、这个提案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
06、母亲平日不爱逛街,今天不知怎么心血来潮,竟然去逛百货公司。
书  证:
01.《封神演义.第三四回》:「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源)
02.《封神演义.第三六回》:「且说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坐碧游床运元神,忽然心血来潮,早知其故。」
03.《三侠五义.第一○回》:「韩生哪里睡得着,翻来覆去,胡思乱想,好容易心血来潮,入了梦乡,总是惦念此事。」
04.《济公传.第三二回》:「我乃灵隐寺济颠和尚是也!正在庙中打坐,心血来潮,知道白水湖有妖精害人。贫僧特意脚驾祥云,来到此处,所为降妖捉怪,搭救众民!」
05.《镜花缘.第六回》:「此后倘在下界有难,如须某人即可解脱,不妨直呼其名,令其速降。我们一时心血来潮,自然即去相救。」
典故说明:「心血来潮 」指思绪像浪潮般地突起,原指神仙对人事的感应与预知。见于《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为明代小说,作者根据《武王伐纣平话》,再参考古籍和民间流传的故事纂集而成。据载,商朝末年,纣王当政,不但拒谏饰非、暴敛重刑,并耽于酒色,宠妃妲己又助纣为虐,导致民怨四起。而黄飞虎为当时的一名武将,非常骁勇善战。有一次,他的夫人贾氏依惯例进宫朝见,妲己因为与黄飞虎的嫌隙,将贾氏骗至摘星楼,并串通纣王加以调戏。贾氏为保名节,跳楼自杀而亡。贾氏的小姑黄妃得知此事,至摘星楼痛斥纣王,并欲揪打妲己,纣王恼羞成怒,竟又把黄妃推下摘星楼。黄飞虎对纣王之暴虐无道深恶痛绝,于是决定反叛,其父黄滚苦劝不听,也只好跟着叛逃。黄家一行人走到界牌关,被守关大将余化阻挡,双方交战,黄飞虎等人被擒。仙人太乙真人感应到黄家父子受难,便派哪吒前往援助。哪吒凭着高强的武功打败余化,救了黄氏一家人。书中描述太乙真人对黄家受难之感应,文云:「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而说书人则在此句后加注道:「但凡神仙,烦恼、嗔痴、爱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动摇;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故知「心血来潮」这句成语本是用来形容修练成仙者,心思原无波动,但却突然对人事有所感应与预知,但后来语义转变,多被用来形容突然兴起的念头。
成语来源:※《封神演义.第三四回》次日,点人马三千,把黄犯官共计十一员,解往朝歌。众官置酒与余化饯别。饮罢酒,一声砲响,起兵往前进发。行八十里至界牌关。黄滚在陷车中,看见帅府厅堂依旧,谁知今作犯官,睹物伤情,不由泪落。关内军民一齐来看,无不叹息流泪。不说黄家父子在路,且言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1,忽心血来潮。──看官2:但凡神仙,烦恼、嗔痴3、爱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动摇;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真人袖里一搯,早知此事:「呀!黄家父子有厄,贫道理当救之。」唤金霞童儿:「请你师兄来。」童儿至桃园,见哪吒使鎗。童子曰:「师父有请。」哪吒收鎗,来至碧游床下,倒身下拜:「弟子哪吒有,不知师父唤弟子有何使有?」真人曰:「黄飞虎父子有难,你下山救他一番;送出汜水关,你可速回,不得有误。──久后你与他俱是一殿之臣。」哪吒原是好动的,心中大悦,慌忙收拾,打点下山;脚登风火二轮,提火尖鎗,离了乾元山,望穿云关来。
〔注解〕
(1)元神:道家称人的灵魂为「元神」。
(2)看官:传统戏曲、说书人或话本和章回小说中,对观众与读者的称呼。
(3)嗔痴:发怒和执迷。嗔,音ㄔㄣ。
近义词:灵机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