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喋喋不休
汉语拼音:dié dié bù xiū
成语含义:喋喋,话多。「喋喋不休」形容话多,没完没了。◎语本《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话多,没完没了。
【使用类别】用在「言语冗长」的表述上。
【例  句】
01、言多必失,像他这样喋不休,也不怕说错话。
02、我真受不了她成天喋喋不休,所以请调办公室。
03、一路上,他喋喋不休地叙述在学校上课的情形。
04、她今天怎一反喋喋不休的常态,是不是生病了?
05、请妳不要再喋喋不休了,要知道石不能语最可人。
06、这件事已成定局,你纵然再喋喋不休,也无关紧要了。
07、这几个长舌妇凑在一起,自是喋喋不休,真令人吃不消。
08、车祸现场围了许多民众,喋喋不休地述说着事情的经过。
09、待会儿轮你报告时,请尽量简明扼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
10、天下本无事,都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喋喋不休的人,才惹出事来。
11、老板开会时,最讨厌说话不得要领,喋喋不休、絮絮烦烦的人。
书  证:
0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二三册.浙江下》:「今若不察道路关津之獘,为之区处,而但于地方议津贴、议造船,喋喋不休。是地方施之于粮解者日弥厚,而粮解施之于道路、关津者,亦日弥多。」
02.《聊斋志异.卷三.雊鹆》:「浴已,飞簷间,梳翎抖羽,尚与王喋喋不休。」
03.清.方苞〈书王莽传后〉:「徒以着其诪张为幻,则举其尤者,以见义可矣。而喋喋不休,以为后人诙嘲之资,何异小说家驳杂之戏乎!」
0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值朱籐盛开,宾客会赏,一俗士言词猥鄙,喋喋不休,殊败人意。」
典故说明:「喋喋不休」之「喋喋」见于《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人。任职廷尉时,执法公允,认为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应共同遵守的。当他还在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时,有一天伴随文帝去虎圈巡视。文帝因为管理虎圈的啬夫流利的答出了禽兽名称和正确数量,于是下诏要升虎圈啬夫的官。张释之过了好一会才上前问文帝:「绛侯周勃和东阳侯张相如这两个人如何?」文帝回答:「都是言行仁厚的人。」张释之又说:「绛侯和东阳侯两人向来言行仁厚,但也曾经因为不善于言辞,在讨论事情时说不出话,哪像这个啬夫话多又辩才敏捷,能言善道。况且在秦朝就曾任用掌案牍的书吏,官吏们争着以极快速、苛刻、细察来比较高下,然而内容只是些徒有形式而无实际作用的文本,并没有真诚的恻隐之心,也因而无法知道自己的过错缺失在那里,才会走向败亡的地步。今日陛下因为啬夫能言善道就越级升迁,恐怕天下人竞相仿效,卖弄口舌,重蹈秦朝覆辙,所以君王一切的动作处置不可不小心啊!」最后文帝听从建议,取消啬夫的升官。典源又见《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内容则是表述西汉文帝时,宦官中行说因被迫奉命送公主到匈奴和亲,后来归顺匈奴。有一天,他驳斥汉朝使者对匈奴的批评,说:「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没有繁复的辞令,如果令他们像中原人一样话多不止,即使衣冠华美,又有何用?」后来「喋喋不休」这句成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话多,没完没了。
成语来源:◎1《史记.卷一○二.张释之冯唐列传.张释之》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1、东阳侯2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
近义词:呶呶不休  絮絮叨叨  哓哓不休  
反义词:三缄其口  守口如瓶  沉默寡言  噤若寒蝉  默不作声  默默无言  
参考成语:喋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