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嗟来之食
汉语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成语含义: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指不敬之食。典出《礼记.檀弓下》。后用「嗟来之食」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使用类别】用在「不敬之施」的表述上。
【例  句】
01、这种嗟来之食,难以下咽。
02、我这是诚心诚意地邀宴,可不是嗟来之食。
03、我人穷志不穷,这种嗟来之食,我宁死也不肯接受。
04、这个爱心团体冬令救济时,很能体恤难民,让人不会有嗟来之食的感觉。
05、明知这是嗟来之食,但为了孩子,她只好强忍着委屈,伸手将钵接了过来。
书  证:
01.《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源)
02.《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乐羊之妻》:「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03.《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只因他一生不得意,逼成一个激切行迳,所以宁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典故说明: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着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着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成语来源:《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1于路,以待饿者而食2之。有饿者蒙袂3辑屦4,贸贸然5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6!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7闻之曰:「微与8!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解〕
(1)为食:设置食物。
(2)食:音ㄙˋ,拿食物给人吃。
(3)蒙袂:用衣袖遮脸。袂,音ㄇㄟˋ,衣袖。
(4)辑屦:拖拉着鞋子。屦,ㄐㄩˋ,鞋子。
(5)贸贸然: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
(6)嗟:音ㄐ|ㄝ,招呼声,有不敬的意味。
(7)曾子:曾参(西元前505?前430),字子舆,春秋时鲁国武城(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
(8)微与:不必吧!与,音ㄩˊ,同「欤」,置于句末,表反诘语气。
参考成语:嗟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