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一隙不通
汉语拼音:yī xì bù tōng
成语含义:义参「一窍不通」。见「一窍不通」条。
书  证:
01.明.宋应星《野议.学政议》:「试就今日青衿而概数之,百人之中,贯通经书旨趣成文可观者,十人而止;……而书旨、文本一隙不通者,百人之中,不下三十人。」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一窍不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商朝末年,纣王沉溺酒色,设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杀害许多直言进谏的忠臣,导致国势危在旦夕。纣王的叔父比干,是当时的贤人,他看到纣王如此荒淫无道,十分痛心,便劝谏他力图振作,远离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纣王不听,反而以贤人的心七窍皆通的传说为借口,要借比干之心来看看,便将比干处以挖心酷刑。孔子针对这段历史,很感叹地说:「纣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窍可通,比干就不会死了。」由此说明,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后来「一窍不通」这句成语,就从《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中所载的孔子的这段话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一窍不通」之典源,提供参考。《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乐不适则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桔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1而视其心,不适2也。孔子3闻之曰:「其窍4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注解〕
(1)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详。商王纣的叔父,与微子、箕子称殷之三仁。因谏纣不听而被杀。
(2)不适:不合乎义理。
(3)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人。生有圣德,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初仕鲁,为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三年,不见用,年六十八,返鲁,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经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开平民教育先河,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亦称为「孔子」,不直呼他的名字。
(4)窍: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参考成语:一窍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