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强词昧理
汉语拼音:qiǎng cí mèi lǐ
成语含义:义参「强词夺理」。见「强词夺理」条。
书  证:
01.唐.神清《北山录.卷三.合霸王》:「皓大集公卿洎庶寮,征会以车马,既至,皓强词昧理,取会不及已。」(源)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强词夺理」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强词夺理」原作「强词昧理」。佛教约于东汉明帝时正式传入中国,但一直仅流传于北方,并未传入江南。直到东汉末年,部分佛教徒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迁居吴地,佛教才随之进入江南。据唐.神清《北山录.卷三.合霸王》载,东吴孙权赤乌年间,天竺僧人康僧会为在江南弘法,来到建业,奉劝孙权信佛并建寺塔,显佛骨舍利神迹,于是孙权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笃信佛教。后来孙皓继位,他暴虐无道,施行苛政,并要拆毁庙宇,亵渎神佛。众臣力劝不可,他们认为佛之能力跟其余众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轻易拆毁,恐怕会遭到天谴,到时就后悔莫及了。孙皓因此犹豫不决,决定派张昱先去会见僧会,试探他的实力。张昱年轻好辩,又不信鬼神之事,向僧会提出了不少诘难。僧会虽已年老,但面对张昱的诘问仍回答得头头是道,使张昱无懈可击,反被折服,只得回去向孙皓复命。孙皓知道了僧会的辩才无碍之后,更想见他一面,于是召集了公卿百官,又派人去接僧会入宫。僧会来到宫中之后,孙皓也提出许多问题想要辩倒僧会,他问僧会说:「佛教所宣扬的是什么道理呢?」僧会回答:「是视众生平等。君王能够爱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人民能懂孝悌仁义,互相友爱。」孙皓听了之后又说:「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吗?」僧会回答:「佛法与孔孟之道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孔孟主要传扬人伦,这点与佛法是一样的,但是佛法更加广泛,提及因缘生灭、诸行无常,这则是孔孟之道所没有的。」孙皓虽然强自狡辩,但仍无法辩倒僧会,也就不敢随便毁坏庙宇佛像了。后来「强词夺理」这句成语,就从这里的原文「强词昧理」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没有道理却强行狡辩,硬说成有理。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强词夺理」之典源,提供参考。唐.神清《北山录.卷三.合霸王》三国初,吴人未甚信。天竺沙门康僧会始造于吴,缔搆行道,孙权以为诬。……孙皓狂虐不道,国将病矣!初废毁淫祠,延及寺宇,群臣议曰︰「佛之威力不并余神,僧会感灵。太皇创寺,今若轻废,恐贻后悔。皓意未谓之然,使张昱至寺诘会,会才辩奇拔,昱不能加,乃复于皓。皓1大集公卿洎2庶寮3,征会以车马,既至,皓强词昧理,取会不及已。而会酬抗尽典谟之体,推引叶忠良之议。皓然知其不可屈,乃革容而敬焉。
〔注解〕
(1)皓:孙皓(西元242?284),三国吴皇帝,字符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孙皓个性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纪四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皓出降,在位十六年,后封为归命侯。
(2)洎:音ㄐ|ˋ。到、及。
(3)庶寮:众官。寮,同「僚」。
参考成语:强词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