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子虚乌有
汉语拼音:zǐ xū wū yǒu
成语含义:子虚和乌有都是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构的人物。#典出《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后用「子虚乌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
【使用类别】用在「虚假不实」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讲的那些故事只是子虚乌有,你居然会相信?
02、为了行骗,他子虚乌有地对外宣称自己是个富豪之子。
03、他的这些罪名都是子虚乌有,完全是背后有人恶意抹黑。
04、敌人为了除掉他,罗织了许多子虚乌有的罪名来陷害他。
05、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
06、这部小说描写的虽然是子虚乌有的幻想世界,所要表达的意念,却比现实世界还要真实深刻。
书  证:
01.《汉书.卷一○○下.叙传下》:「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寓言淫丽,托风终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
02.明.汤显祖《南柯记.第一五出》:「添故事与龟山荣耀,赏他何官则好?笑子虚乌有,寡人得侍同朝。」
03.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卷一○.吴喆》:「今与子相聚,殊乖所望,岂其讹以传讹,本属子虚乌有乎?」
04.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一○.国初满洲武将得力于三国演义》:「罗贯中《三国演义》,多取材于陈寿、习凿齿之书,不尽子虚乌有也。」
05.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滦阳消夏录五》:「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
典故说明: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年轻时,曾在梁孝王处当了几年的门客。那段时间里,他与众多文士来往,为自己的创作生涯立下良好基础。梁孝王死后,相如返回家乡,过着贫困的生活,直到喜好辞赋的汉武帝即位,命运才有所好转。根据《史记》的记载,武帝读到司马相如创作的〈子虚赋〉时,极为赞赏,他以为是前人的佳作,于是叹惜道:「可惜我不能与这样的人生在同时!」当时有个狗监(主管饲养天子猎犬的官)在旁,他恰好是相如的同乡,便禀告武帝说:「这篇文章其实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武帝一听,立即召见相如。相如告诉武帝:「这篇赋确实是我写的,不过它的内容只是叙述诸侯的游猎而已,没什么可观之处,请您让我再写一篇描述天子游猎的赋。」武帝十分高兴,便请他立即创作,相如于是再写〈上林赋〉。至于那篇让武帝一见便赞赏不已的〈子虚赋〉,内容中是以虚设的「子虚」、「乌有先生」与「无是公」三人进行对话。楚人子虚出使齐国,齐王派人陪他游猎,后来子虚在乌有先生面前故意谈起此事,然后借吹嘘楚王畋猎之盛况以贬低齐王。乌有先生为维护齐王而反问子虚很多问题,并评论楚王为「奢言淫乐而显侈靡」。无是公听了两人的争辩,又以周天子畋猎之盛大来压倒楚、齐两国。文章终了时,则归结到反对奢侈淫靡而提倡节俭。这篇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完全是虚构的,连「子虚」、「乌有」等人名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后来便用「子虚乌有」比喻为假设而非实有的事物,例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本是子虚乌有,不过是艺术家心中的理想世界罢了。」
成语来源:#《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1以「子虚2」,虚言也,为楚称3;「乌有先生」者,乌有4此事也,为齐难5;「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借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注解〕
(1)相如:司马相如(西元前179?前117),字长卿,汉蜀郡成都人。为人口吃而善著书,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后称病免官。复以子虚赋得武帝赏识,又作上林赋以献,拜为郎。后奉使西南,转迁孝文园令。相如之赋,词藻瑰丽,气韵排宕,为汉赋辞宗,影响当代及后世甚钜。亦称为「马相如」。
(2)子虚: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虚构人物,为楚国的使臣。以「子虚」为名,取其虚言义,表所言者皆虚假不真实。
(3)为楚称:称道楚国的盛况。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4)乌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中的虚构人物。以「乌有」为名,取其无有义,表所言者皆无此事。作者藉齐国乌有先生之口,提出各种问题。
(5)为齐难:反问齐国的情况。难,音ㄋㄢˋ,质问。齐,国名。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参考数据〕另可参考:《汉书.卷一○○.叙传下》
近义词:莫须有  
反义词:千真万确  
参考成语:乌有子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