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安居乐业
汉语拼音:ān jū lè yè
成语含义:生活安定和乐,而且喜好自己的职业。语本《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序》。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人民生活安定和乐,且喜好自己的工作。
【使用类别】用在「安定祥和」的表述上。
【例  句】
01、由于战火的蹂躏,人民无法安居乐业。
02、自古以来,人民都希望能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03、一个好的政府,首先要使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
04、生活在宝岛台湾,随处可见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05、经过长期战乱,人们都期盼能重新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06、这个村落屡遭水患,人民因为无法安居乐业,纷纷外出谋生。
07、经过十几年的经营,这一带变得十分繁荣,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书  证:
01.《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列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02.《宋史.卷一九四.兵志》:「在京禁军及其家属,率皆生长京师,亲姻联布,安居乐业,衣食县官,为日固久。」
03.《醒世恒言.卷六.小水湾天狐诒书》:「家颇富饶,童仆多人。一家正安居乐业,不想安禄山兵乱,潼关失守。」
04.《醒世恒言.卷一○.刘小官雌雄兄弟》:「时光迅速,倏忽又经年余。父子正安居乐业,不想刘公夫妇,年纪老了,筋力衰倦,患起病来。」
05.《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乡村人,各各安居乐业。」
06.《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一》:「沿海各省所属岛屿,多有内地民人安居乐业,若遽饬令迁移,使数十万生民流离失所,于心何忍。」
典故说明:自古以来,人民都有「安居乐业」的渴望。早在先秦典籍《老子》中,对于人民理想生活的雏形便有过如此一段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描述之理想情境为:人人能吃得美味,穿得足够,住得安稳,工作愉快。虽然与邻国距离相近,但因为大家都能自给自足,故人民之间不必因交易所需而往来。这样的概念也呈现于汉代史书《汉书》,在论述经济思想的〈货殖传序〉中陈述了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各自的技能,其后代子孙也在适切的环境中,轻松学得先人所传授的一切,大家都过着安定和乐的生活。而原文中有「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这段话,后来「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生活安定和乐,而且喜好自己的职业。
成语来源:《汉书.卷九一.货殖传.序》《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杂处。士相与言仁谊于闲宴,工相与议技巧于官府,商相与语财利于市井,农相与谋稼穑于田壄,朝夕从事,不见异物而迁焉。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1,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2其食而美其服,虽见奇丽纷华,非其所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是以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贵谊而贱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严而治之大略也。
〔注解〕
(1)不肃而成:不必严肃地教导便使之有所成就。
(2)甘:动词,津津有味地吃着。
近义词:安身立命  安家立业  安堵乐业  
反义词:水深火热  民不聊生  流离失所  颠沛流离  
参考成语:安土乐业  安家乐业  乐业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