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数典忘祖
汉语拼音:shǔ diǎn wàng zǔ
成语含义:典,典故。「数典忘祖」指枚举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语出《左传.昭公十五年》。后用「数典忘祖」比喻人忘本。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人忘本。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弃源忘本」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总是数典忘祖,真是不肖子孙。
02、如今崇洋媚外,数典忘祖的人可多着呢!
03、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都不可数典忘祖。
04、没有祖先哪有我们?为人子孙切不可数典忘祖。
05、他这种数典忘祖的作法,我个人期期以为不可。
06、纵然是留学国外,也要记得自己的文化根源,岂可数典忘祖?
07、要大家都割舍掉对自己民族的感情,这种数典忘祖的事能做吗?
08、你只知西洋的钢琴而不晓得国乐中的胡琴,真有点数典忘祖了!
09、这些礼制都是老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要是我们都舍弃不用就是数典忘祖。
10、你这样一味以西方人眼光来讲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会遭到数典忘祖之讥的。
书  证:
01.《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源)
02.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一.史记汉书.过秦论三处引用》:「班固又于〈陈涉〉、〈项羽传〉后引此及史迁所论项羽者,以作二人传赞,未免数典而忘其祖也。」
03.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北宋南宋不可偏废》:「况周、秦两家,实为南宋导其先路。数典忘祖,其谓之何?」
04.清.袁枚〈与钱竹初书〉:「枚祖籍慈谿,为兄部民,因生长杭州,数典忘祖。」
05.《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密鸦密罕丰库』的汉话便叫作『彩帨』。帨即手巾也。只是如今弄到用起锦绣绸缎手巾来。连那些东西,也都用金银珠宝作成者,便是数典而忘其祖,大失命题本意了。」
典故说明:「数典忘祖」的「数典」,就是举列典故的意思。既然会举列典故来论说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就是掌管典籍这件事都忘了。故事出自于《左传.昭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以荀跞和籍谈为使节出使周王室,周景王设宴款待二人,宴席中所用的酒壶是鲁国进贡的,景王于是问起:「各诸侯国都会进贡一些物品给王室,为什么独独晋国没有?」籍谈回答:「每个诸侯国都曾领受王室的赠予,所以必须进献宝贵的器物回馈王室的恩典。由于晋国地处深山边塞,与王室距离遥远,皇恩根本无从顾及,我们又穷于应付戎狄,哪有什么东西可用来贡献呢?」景王听了颇不以为然,于是细数从晋国祖先开始,周朝王室曾经赠予的种种赏赐,并责问籍谈:「你的先人是负责掌管国家典籍的,为什么你会忘了这些史事呢?」籍谈听了便无话可说。等荀跞与籍谈离开后,周景王又评论籍谈说:「我看像籍谈这么忘本的人,后代子孙应该不会有什么出息吧!竟然会枚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后来「数典忘祖」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忘本。
成语来源:《左传.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反义词:狐死首丘  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