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狐借虎威
汉语拼音:hú jiè hǔ wēi
成语含义:义参「狐假虎威」。见「狐假虎威」条。
书  证:
01.《宋书.卷九四.恩幸列传.序》:「人主谓其身卑位薄,以为权不得重。曾不知鼠凭社贵,狐借虎威,外无逼主之嫌,内有专用之功,势倾天下,未之或悟。」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狐假虎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狐假虎威」最早的典源出自于《尹文子》,后来有多本文献引及,其中最能表示「狐假虎威」意思的是《战国策》。《战国策》所记载的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昭奚恤是楚国有名的大将,威震四方。楚宣王便问群臣:「我听说北方国家都很怕昭奚恤,是这样吗?」群臣都无言以对,只有江一打了个比方说:「老虎专门捕猎各种动物为食,有一天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敢吃我吗?天帝已命我为百兽之王,你若吃我就是违逆天帝的命令。如果不相信,可以走在我后面,看看其他动物见到我有什么反应。』于是老虎便半信半疑的跟在狐狸后面,所有动物看到都吓得逃走。老虎以为牠们真的是怕狐狸,而不知道其实野兽们怕的是牠自己。今天大王您有五千里的领地,有超过百万的大军,但统御军队的是昭奚恤,所以北方诸国其实怕的不是昭奚恤本人,而是您的军队啊!犹如野兽们怕的是老虎,而不是狐狸一样。」这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狐假虎威」之典源,提供参考。#《尹文子》逸文(据《太平御览.卷四九四.人事部.诡诈》引)虎1求百兽食之,得狐2。狐曰:「子无食我也,天帝令我长百兽3,今子食我,是逆4天帝命也。子以我言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不走5乎?」虎以为然,故遂与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之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
〔注解〕
(1)虎:一种形似猫而体形硕大的动物,全身黄褐色,具黑色条纹。性凶猛。独居,善游泳。于夜间狩猎,以鹿、羊、猪等为食。
(2)狐:一种形似犬的动物,较犬而小,体瘦,面部较长。吻尖突,耳朵三角形。尾大而长,毛多为赤黄色。性聪明敏感,喜食野鼠、鸟类、家禽等。
(3)长百兽:为百兽之长,即作百兽之王。长,音ㄓㄤˇ。
(4)逆:违逆,违背。
(5)走:逃跑。〔参考数据〕另可参考:《战国策.楚策一》、《春秋后语》(据《太平御览.卷九○九.兽部二一.狐》引)、汉.刘向《新序.卷二.杂事》
参考成语: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