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志同道合
汉语拼音:zhì tóng dào hé
成语含义: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语本汉.王充《论衡.逢遇》。△「合志同方」、「情投意合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
【使用类别】用在「志向投合」的表述上。
【例  句】
01、小陈和我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02、小王和小朱志同道合,携手创业。
03、他们志同道合,合开了一家音乐社。
04、多参加各种活动,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05、每逢假日,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小聚,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06、一个人虽有诸多朋友,但称得上志同道合的,不过一二人而已。
书  证:
01.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02.明.归有光〈题仕履重光册〉:「若前大司寇箬溪顾公,大司空南坦刘公,方与石翁为湖南社会,志同道合,其称许之固宜。」
03.《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二人都是过来之人,志同道合,说得入港,一发成相知了。」
04.《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小娘半老之际,风波历尽,刚好遇个老成的孤老,两下志同道合,收绳卷索,白头到老,这个谓之了从良。」
05.《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此人有个毛病,啬细非常,一文如命。近来又同陈正公合火(伙)贩丝。陈正公也是一文如命的人,因此志同道合。」
典故说明:「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论衡》是汉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说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风顺,要有好时机,遇到一个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洁,不保证能够当官。王充枚举虞舜、许由二人,都是唐尧时的圣人,但虞舜继承帝统,许由却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时的贤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却饿死首阳山下。虽然都是圣者贤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异,合中有离,人的境遇不同,结果也就迥异,终究都是取决于出生能否逢时,所遇能否得人。后来「志同道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现「志同道合」的书证如宋.陈亮《陈亮集.卷一九.书.与吕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于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成语来源:#汉.王充《论衡.逢遇》1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2、太公3行耦4,许由5、伯夷6操违7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麤8,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于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于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麤,举措钧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
〔注解〕
(1)典故或见于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
(2)虞舜:上古帝王舜的称号。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故称为「虞舜」或「有虞氏」。性至孝,尧用之,后受禅为天子,都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在位四十八年,南巡,崩于苍梧之野。传位于禹。亦称为「大舜」。
(3)太公:即太公望吕尚。字子牙,东海人。本姓姜,其先封于吕,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周初贤臣,年老隐于钓,周文王出猎,遇于渭水之阳,相谈甚欢,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克殷,封于齐,后世称为「姜太公」。亦称为「吕望」?「姜尚」。
(4)行耦:作为相同。耦,音ㄡˇ,通「偶」。
(5)许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详。上古之高士,阳城槐里人。据传帝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于箕山;尧又欲官之,由谓其言污耳,乃洗耳于颍水之滨。死后,葬于箕山顶,尧号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6)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及殷亡,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遂饿死。
(7)操违:操守、德行不同。
(8)精麤:精细或粗糙。麤,音ㄘㄨ,通「粗」。〔参考数据〕三国魏.曹植〈陈审举表〉(据《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陈思王植》引)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谟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龌龊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
近义词:情投意合  意气相投  
反义词:不相为谋  扞格不入  同床异梦  貌合神离  
参考成语:道同志合  志合意同  道合志同  志同气合  志同心合  同志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