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日薄西山
汉语拼音:rì bó xī shān
成语含义:薄,迫近之义。「日薄西山」指太阳迫近西边的山,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将尽。语出《汉书.卷八七.扬雄传》。后亦用「日薄西山」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日薄崦嵫」、「奄奄一息
用法说明:
一、
【语义说明】太阳快下山之时。
【使用类别】用在「落日余晖」的表述上。
【例  句】
01、我们今天去远足,到日薄西山,才愉快地回家。
02、这山里的景色,无论旭阳初升或日薄西山,总是气象万千,煞是好看。
二、
【语义说明】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将尽。
【使用类别】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
【例  句】
01、我年事已高,日薄西山,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02、老太太日薄西山,命在旦夕,却仍盼望远方子女归来。
03、我虽已是日薄西山的人,但古人不是说夕阳无限好吗?
三、
【语义说明】比喻事物接近衰亡。
【使用类别】用在「气势衰竭」的表述上。
【例  句】
01、有些传统产业真是到了日薄西山的景况,很难维持下去。
02、眼看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已呈现日薄西山的暮气,他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慨!
书  证:
01.《汉书.卷八七.扬雄传》:「精琼靡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临汩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源)
02.《三国志.卷一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管宁》裴松之注引《傅子》:「虽贪清时,释体蝉蜕。内省顽病,日薄西山。」
03.《晋书.卷九二.文苑列传.赵至》:「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
04.晋.李密〈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05.《宋史.卷二五六.赵普列传》:「盖臣已日薄西山,余光无几,酬恩报国,正在斯时。」
06.宋.朱熹〈百丈山记〉:「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典故说明:汉代的辞赋家扬雄博学多闻,喜欢写赋,早年最欣赏司马相如的作品,常常模仿他的风格。后来觉得战国时屈原的文才比司马相如更好,但他怀才不遇,投江自杀。扬雄每次读到他的作品〈离骚〉,都为他对国家的忠心以及被害遭贬的忧伤而感动不已,但他并不赞同屈原自残的行为。扬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认为受重用与否是命运,自己无法掌握。不得意时就该像龙蛇般沈潜在水中,等待机会的来临。所以他常取用〈离骚〉的词句写文章来论述屈原,其中有两句「临汩罗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就是他认为屈原自己在〈离骚〉里写到「老冉冉其将至」、「日忽忽其将暮」等,觉得自己来日无多,希望上天能多留点时间,让他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但最后为何又走上绝路呢?扬雄在句子里用太阳西沉来比喻生命即将到尽头,后来「日薄西山」演变为成语,就被用来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将尽;或事物接近衰亡。
成语来源:《汉书.卷八七.扬雄传》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自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离骚》;……其辞曰:……「精琼靡1与秋菊兮,将以延夫天年;临汩罗2而自陨兮,恐日薄于西山。解扶桑3之总辔4兮,纵令之遂奔驰,鸾皇5腾而不属兮,岂独飞廉6与云师7!」
〔注解〕
(1)琼靡:玉屑。琼,美玉。靡,碎屑。
(2)汩罗:汩罗江,为汩水、罗水合注而成。二水在湖南省湘阴县东北会合,乃称汩罗江,西北流入湘水。战国时屈原于此投江而死。汩,音ㄇ|ˋ。
(3)扶桑:古代相传东海外的神木,是日出的地方。
(4)总辔:结辔,已打结的缰绳。辔,音ㄆㄟˋ,控制牛马等牲口的缰绳。
(5)鸾皇:鸾与凰,皆为古代的神鸟。鸾,音ㄌㄨㄢˊ。
(6)飞廉:神话传说中的风神。
(7)云师:神话传说中的云神。
近义词:人命危浅  命在旦夕  风中残烛  奄奄一息  朝不保夕  
反义词:旭日初升  身强力壮  春秋鼎盛  
参考成语:日薄西隅  西山日薄  西山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