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歌功颂德
汉语拼音:gē gōng sòng dé
成语含义: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歌颂功绩和恩德。
【使用类别】用在「谄媚讨好」、「广受赞扬」的表述上。
【例  句】
01、这些肉麻的歌功颂德之辞,徒然令人生厌。
02、对于这样入骨的歌功颂德,怎能不令人产生反感?
03、有些主管只喜欢听人歌功颂德,却不愿意接受建言。
04、这种纯为当权者歌功颂德的文章,缺乏文学生命力。
05、这位作家经常写些歌功颂德的文章,用来巴结权贵。
06、他一味地为经理歌功颂德,极尽谄媚之能事,惹人反感。
07、听到他舍己救人的事迹,会场上响起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08、当权者若只爱听歌功颂德的话,却不爱听真心话,终将被人民唾弃。
书  证:
01.宋.王灼〈再次韵晁子兴〉诗其三:「歌功颂德今时事,侧听诸公出正音。」
02.明.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卷一四》:「意者太古之时,诗之体未备,和气所感、和声所播,形为诗歌。被之金石管弦,施之燕享祭祀,均此诗也,未尝不可通用,初不必歌功颂德,极揄扬赞叹之盛,而后谓之颂也。」
03.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三.昌黎集》:「其歌功颂德之语,皆托于太学广文诸生,列状后,以代奏收之,斟酌得宜。」
04.清.朱彝尊《经义.卷二一六.论语.胡氏寅论语详说》:「既游庠序,方崇忌讳、肆谄谀,歌功颂德,陵跨唐、虞。」
05.《孽海花.第二回》:「因势利导,果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列圣相承,绳绳继继。正是说不尽的歌功颂德,望日瞻云。」
典故说明: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后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么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于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后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
成语来源:《史记.卷四.周本纪》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1乃贬2戎狄3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4;作五官5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注解〕
(1)古公:即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之祖父。初居邠,为避狄人侵扰,迁于岐山下之周原,邠人皆追随,乃于其地立国,国号周。武王时,追尊为太王。
(2)贬:减少、减损。此处有变革之意。
(3)戎狄:指居于西北边境外的野蛮民族。
(4)邑别居之:设邑落分别居住。
(5)五官:周代之五官,分别为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反义词:怨声载道  
参考成语:铭功颂德  称功颂德  歌颂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