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混融贯通
汉语拼音:hún róng guàn tōng
成语含义:义参「融会贯通」。见「融会贯通」条。
书  证:
01.宋.真德秀〈跋刘弥邵读书小记〉:「盖后世之学,言理或遗用,其病为空虚;言用或遗理,其弊为粗浅。不知理即用,用即理,非混融贯通,不足以语学之成。」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融会贯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后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学以居敬穷理为主,为集宋代理学大成者。「理」是朱熹学说的核心,在《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太极天地》中,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阴阳万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为了穷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过对事物的研究观察,才能获得「理」,读书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时有人认为朱熹的治学方法太过繁琐,且天地之理何其庞杂,怎么可能完全穷尽?于是他们认为应该摆脱这些繁琐的知识,将一切的法则与行为视为心性的呈现。朱熹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权书〉一文中说到:认为一个学者必须先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后,才能够举出一例就通晓其他各事,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融合、贯穿,最后获得全面的领会。如果没有打好学问的基础,只一味地思考,就希望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通常都会流于空想而不切实际。后来原文中的「融会贯通」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融会贯通」之典源,提供参考。宋.朱熹〈答姜叔权书〉其一(据《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谓「心者,性之郛郭」,乃为近之,但其语意未免太麤。须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无病耳。所谓「识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说是也。然亦须知,所谓「识心」,非徒欲识此之精灵知觉也,乃欲识此心之义理精微耳。欲识其义理之精微,则固当以穷尽天下之理为期,但至于久熟而贯通焉,则不待一一穷之,而天下之理固已无一毫不尽矣。举一而三反1,闻一而知十2,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今先立定限,以为不必尽穷于事事物物之间,而直欲侥幸于「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卤灭裂,而终不能有所发明也。
〔注解〕
(1)举一而三反:指枚举一例而能晓喻其余各事。见「举一反三」。
(2)闻一而知十:形容人禀赋聪敏,领悟力、类推力强。见「闻一知十」
参考成语: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