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势不可遏
汉语拼音:shì bù kě è
成语含义:义参「势不可当」。见「势不可当」条。
书  证:书  证:
01.《太平广记.卷三五六.韦自东》引《传奇》:「自东不顾,仗剑奋衣而往,势不可遏。」
02.《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卷上.木果木之败》:「适有持铜匜沃水者,误落于地,惊曰:『追者至矣。』群起东走,势不可遏,其丧胆也若此。」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势不可当」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据《晋书.卷六七.郗鉴列传》载,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但天下仍是纷乱的局面,各地都有贼寇造反,甚至想要取帝位而代之。当时王含、钱凤进逼京师,朝廷百官莫不忧心忡忡。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王含、钱凤军力虽多,京师地小兵弱,难以久守,应乘敌人军力尚未集结前,由皇帝率军亲征。郗鉴却独排众议,认为:「王含、钱凤人多势众,且来势汹汹,朝中军力无法阻挡,只可以智取,不可以力敌。而且王含军纪不严明,所到之处极尽搜刮,早已失去民心,只要能善用情势,必能克敌致胜。所以只要我方坚固自守,必有更多的忠义之士加入剿灭贼寇的阵容,让晋军更有胜算。如果今日与对方硬拚,我军力弱而敌方强,若是遭对方击败,就算有伍员之类的忠义之士愿意相助,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晋明帝听从郗鉴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原文中的「势不可当」,就用来比喻来势迅速、猛烈,无法抵挡。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势不可当」之典源,提供参考。《晋书.卷六七.郗鉴列传》时议者以王含1、钱凤2众力百倍,苑城3小而不固,宜及军势未成,大驾4自出距战5。鉴6曰:「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7,难以力竞。且含等号令不一,抄盗相寻,百姓惩8往年之暴,皆人自为守。乘逆顺之势,何往不克!且贼无经略远图,惟恃豕突9一战,旷日持久,必启义士之心,令谋猷10得展。今以此弱力敌彼强寇,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11,虽有申胥12之徒,义存投袂,何补于既往哉!」帝从之。
〔注解〕
(1)王含:生卒年不详,字处弘,晋山东沂水人。凶顽刚暴,为当时人所不齿。后与其弟王敦叛变,敦败逃至荆州,王含为刺史王舒沉于江中而死。
(2)钱凤:生卒年不详,字世仪,晋朝武康人。与王敦勾结谋反作乱,并做为王敦与沈充之间的密使。王敦败后,钱凤亦被诛。
(3)苑城:即今南京城。本为三国吴之后苑城,东晋南渡后,成帝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
(4)大驾:皇帝。指晋明帝。
(5)距战:迎战。
(6)鉴:郗鉴(西元269?339),字道徽,东晋名臣。博览经籍,明帝时,拜为安西将军,移车骑将军,与王导、卞壸等同心辅政,封南昌县公。苏峻之乱,誓师勤王,复安晋室。谥文成。有文集十卷。
(7)屈:降服、折服。
(8)惩:警戒、教训。
(9)豕突:野猪向四处冲撞,比喻贼寇到处侵犯。
(10)谋猷:谋略。
(11)呼吸:比喻瞬息、顷刻之间。
(12)申胥:伍员(西元前??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伍员逃至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霸,因功封于申地,故称「申胥」。
参考成语:势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