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空有其表
汉语拼音:kōng yǒu qí biǎo
成语含义:义参「虚有其表」。见「虚有其表」条。
书  证:
01.清.沈起凤《谐铎.卷三.镜戏》:「仆以君有胆力,故来一窥梗概,不谓空有其表,直一无胆懦夫耳!」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虚有其表」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根据唐代的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记载,唐玄宗时中书舍人萧嵩,长得高大,留着胡子,相貌英伟俊秀。有一天晚上,萧嵩被唐玄宗临时召见,要他草拟一道任命苏颋为宰相的诏书。萧嵩写好后呈给玄宗过目,文中以「国之瓌宝」一词称赞苏颋,但「瓌」字是苏颋父亲的名讳,于是玄宗要求萧嵩当场更改。萧嵩又急又害怕,流了一身汗,久久不能下笔。过了好一会,玄宗走到萧嵩身边观看,看到他只将「瓌」字改成「珍」字,其余的都没改。等萧嵩退下后,玄宗把草稿扔在地上,说:「萧嵩只是外表长得好看罢了!根本没有什么内涵。」后来「虚有其表」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空有华丽的外表,却无实际的内涵。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虚有其表」之典源,提供参考。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玄宗尝器重苏颋,欲倚以为相,礼遇顾问,与群臣特异。欲命相前一日,上秘密不欲令左右知,迨夜将艾,乃令草诏,访于侍臣曰:「外廷直宿谁?」遂命秉烛召来。至则中书舍人萧嵩。上即以颋姓名授嵩,令草制书。既成,其词曰「国之瓌宝」。上寻读三四,谓嵩曰:「颋,瓌之子,朕不欲斥其父名,卿为刊削之。」上仍命撤帐中屏风与嵩,嵩惭惧流汗,笔不能下者久之。上1以嵩2抒思移时3,必当精密,不觉前4席以观,唯改曰「国之珍宝。」他无更易。嵩既退,上掷其草5于地曰:「虚有其表耳。」
〔注解〕
(1)上:李隆基(西元685?762),唐代的中兴君主。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世称为「开元之治」。天宝后,宠爱杨贵妃,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导致安禄山之乱,避难奔蜀,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死后庙号玄宗。
(2)嵩:萧嵩(??西元749),唐朝人。长大多髯,貌伟秀。玄宗时曾任中书舍人。
(3)移时:一会儿。
(4)前:向前走。
(5)草:草稿。
参考成语:虚有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