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聚会精神
汉语拼音:jù huì jīng shén
成语含义:义参「聚精会神」。见「聚精会神」条。
书  证:
01.明.海瑞〈赠郡侯肖野郭公膺保荐序〉:「二侯今日相与聚会精神一堂之上,共而为之。」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聚精会神」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王褒,字子渊,西汉蜀人。宣帝时,由益州刺史王襄举荐,得到宣帝的召见,命他作〈圣主得贤臣颂〉(见收于《汉书》本传)。其中一段述说圣主和贤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贤才是国家的工具,官员如果是贤能的人才,则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张,功德自然就会普及全国。工具锐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却很好。相同的道理,圣人和君子,正是圣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须认真辛苦的寻找贤德之人,才能够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属的也是如此,贤能的人在还没有遇到圣明君主时,所提的策略和建议,不被采纳,境遇卑贱困苦。然而,一旦遇到圣明的君主,谋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规谏的言词受到重视,忠君之心能够彰显,得以担任官职且施展抱负。所以天下太平,君主圣明,贤能的人才自然聚集,众人心神聚合,会集大家的智能,互相勉励、配合,更能显现出各自的长处。后来原文中的「聚精会神」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集中。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聚精会神」之典源,提供参考。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据《汉书.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王褒》引)昔贤者之未遭遇也,图事揆策则君不用其谋,陈见悃诚则上不然其信,进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是故伊尹勤于鼎俎,太公困于鼓刀,百里自鬻,宁子饭牛,离此患也。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谏诤即见听,进退得关其忠,任职得行其术,……故世平主圣,俊艾1将自至,若尧、舜、禹、汤、文、武2之君,获稷3、契4、皋陶5、伊尹6、吕望7,明明8在朝,穆穆9列布10,聚精会神,相得益章11。虽伯牙操递钟,逢门子弯乌号,犹未足以喻其意也。
〔注解〕
(1)俊艾:贤德之人。艾,通「乂」,音|ˋ,才德出众。
(2)尧、舜、禹、汤、文、武:指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及周武王六个圣主。
(3)稷:后稷,周朝的先祖,生卒年不详。相传姜原因践天帝迹而怀后稷,因初欲弃之,故取名曰弃。及长,帝尧举为农师;有功,遂封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4)契:殷代始祖。高辛氏的儿子,生卒年不详,尧时为司徒,封于商。音ㄒ|ㄝˋ。
(5)皋陶:音ㄍㄠ |ㄠˊ,生卒年不详。相传为舜之臣,掌刑狱之事。
(6)伊尹:名挚,生卒年不详,商初贤相。汤崩,其孙太甲无道,伊尹放诸桐宫,俟其悔过,再迎之复位。
(7)吕望:指周初贤臣吕尚,字子牙,东海人,生卒年不详。本姓姜,其先封于吕,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周文王出猎,遇于渭水之阳,相谈甚欢,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号「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克殷,封于齐,后世称为「姜太公」。
(8)明明:明举贤才。
(9)穆穆:威仪盛大的样子。
(10)列布:排列分布。
(11)相得益章:互相配合,更能显示出各自的优点。见「相得益彰」。
参考成语:聚精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