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迫不及待
汉语拼音:pò bù jí dài
成语含义:情况急迫,不能再等。※语或出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四.唐德宗》。后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
【使用类别】用在「急躁迫切」的表述上。
【例  句】
01、投票刚结束,爸爸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视看选情报导。
02、他一看到食物就迫不及待地塞入口中,完全忘了应该先洗手。
03、两人分离了半年终于能够相见,他迫不及待地想一诉相思之情。
04、一听到父亲生病的消息,兄弟们都迫不及待地赶到医院来探视。
05、大概是太饿了,所以没等客人到齐,他就迫不及待地自行开动了。
06、十年未见,突然接到他的电话,真有种迫不及待想跟他见面的感觉。
07、因为今天是儿子生日,所以公司会议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去了。
08、每到年节假期,外地民众迫不及待地赶回家中团聚,往往造成高速公路壅塞。
书  证:
01.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四.唐德宗》:「顾处此迫不及待之势,许不许两言而判。」(源)
02.《镜花缘.第六回》:「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并不奏闻请旨,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骇人听闻?」
03.《孽海花.第二七回》:「战局日危,迟留一日,即多一日损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请训后,即便启行。」
04.《文明小史.第一○回》:「无奈绅士们置之不理,他所以迫不及待,就把地保按名锁拿到衙,升坐大堂,每人重打几百屁股,以光自己的脸面。」
05.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下》:「忽见有流寓者,纷纷迁徙,似有迫不及待之势。」
典故说明:「迫不及待」是指情况相当紧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读通鉴论》是王夫之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所写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里是抒发对唐德宗这段历史的感想。《资治通鉴》里记载,唐朝由于在各处边境设立节度使,让他们领兵镇边,导致各节度使独揽区域里的军政大权,雄霸一方,与中央对抗,至中叶以后渐成祸患。唐德宗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过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想要继承父亲的职位。因德宗想削弱节度使的势力,便不答应。有大臣向他上谏说:「李惟岳现已掌握父亲的势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会作乱。」德宗听了说:「这些叛贼原来根本没有本钱作乱,都是假我的名号,占我的土地,聚众为害。如果一直照着他们的意思,将来不是会更乱吗?李惟岳是一定会作乱的,任不任命都一样。」仍然坚持不允许。后来李惟岳果真集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虽然不久后,这场乱事就被其他节度使平定,但之后又有不少节度使叛乱,使得国家好几年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王夫之认为一般人在看这段历史时,都认为德宗这种作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但他却觉得并无不妥。允许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许,只是两句不同的话而已,评论者只归咎德宗之不许,却没办法提应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饭后无稽之谈罢了。王夫之在书中用「迫不及待」形容当时藩镇势力已经相当庞大,不容等待从根本去解决的情形。后来「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形容情况急迫,不能再等。用于人则是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战局日危,迟留一日,即多一日损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请训后,即便启行。」
成语来源:※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许李惟岳之嗣位而乱起。延及数年,身几危,国几亡,天下鼎沸,是岂可谓德宗之宜听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据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许之,则又兵连祸结而不解。论者至此,而议已穷,谓不先其本,而急图其末是已。顾1处此迫不及待之势,许不许两言而判2。徒追咎于既往,而无以应仓卒,是亦尘羹土饭之言耳。
〔注解〕
(1)顾:反观、回头看。
(2)许不许两言而判:允诺或不允诺,只是两句话的不同罢了。
近义词: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  急不可待  急如星火  燃眉之急  
反义词:待时而动  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