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雌黄信口
汉语拼音:cī huáng xìn kǒu
成语含义:义参「信口雌黄」。见「信口雌黄」条。
书  证:
01.《明史.卷二三○.马孟祯列传》:「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信口雌黄」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时代环境的动荡不安,道家老子和庄子的清静无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许多人都喜欢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每每在谈论老庄玄妙的哲理时,总能侃侃而谈,即使是讲错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说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随口改正,仿佛嘴里含了雌黄,随时改正,所以大家都称他是「口中雌黄」。后来「信口雌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顾事实真相,而随口乱说或妄作批评。出现「信口雌黄」的书证如清.张云璈〈察吏行〉:「太守观察本切近,岂肯信口生雌黄。」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信口雌黄」之典源,提供参考。#晋.孙盛《晋阳秋》(据《文选.卷五五.刘峻.论五.广绝交论》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2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3」。
〔注解〕
(1)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晋临沂人。以清谈著称,累官至司徒。西晋亡,投降石勒,后为石勒所杀。
(2)意有不安:话说得不合意,不妥切。
(3)口中雌黄:口中含着雌黄,能随时改正不合意的语句。雌黄,橙黄色矿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剂,古代用于涂改文本。〔参考数据〕另可参考:《晋书.卷四三.王戎列传》
参考成语:信口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