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颠簸不破
汉语拼音:diān bǒ bù pò
成语含义:义参「颠扑不破」。见「颠扑不破」条。
书  证:
01.《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这科名一路,两句千古颠簸不破的话,叫作『窗下休言命,场中莫论文』。」
典故说明:此处所列为「颠扑不破」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朱熹(西元1130?1200),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一生著述繁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其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后人常以「程朱学派」称之。典源摘自朱熹写给张钦夫的书信,内容提到关于心性方面的修养工夫:若要导正心性,则必须循着致知、诚意的次序,从中下功夫,才能达到「心无时不虚」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则动静如一,不偏于任何一处。程颢也曾经说过:如果可以从身体力行中体会并且得到乐趣,到达此一境界后,就不必害怕无法把持心性。朱熹赞同程颢所言,认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会被推翻,没有任何破绽、缺点的真理。典源又见《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内容则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颐)主张的「性即理也」以及横渠先生(张载)所主张的「心统性情」二句理论深远,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颠扑不破」一语。后来「颠扑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比喻理论真确,永远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成语来源:此处所列为「颠扑不破」之典源,提供参考。◎1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据《朱子文集.卷三○》引)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1、无病败耳。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
〔注解〕
(1)渗漏:喻指文本、语言的破绽。◎2《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
参考成语:颠扑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