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不识之无
汉语拼音:bù shì zhī wú
成语含义:连「」、「」二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典出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使用类别】用在「才识浅薄」的表述上。
【例  句】
01、脱盲教育就要不识之无的民众,从此能读能写。
02、连这种兴学的事他都要反对,难怪会遭到不识之无之讥了。
03、这个国家有太多不识之无的人,致使种种政策无法顺利推展。
04、曾祖母虽然不识之无,但丰富的人生阅历,却也让她散发着智能的光芒。
04、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使这些不识之无的农民学会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05、她从未想过像儿子这样的智障者,经过特殊教育后,可以从不识之无而认得了一些字。
书  证:
01.宋.刘辰翁〈敏斋记〉:「人未有非敏者也,虽有下愚之人,手不能方圆,目不识之无;及其得于博也,彩色电转,狂呼鹘视,枭未成而脱,诸口如取。虽有离娄之目力,钘桑之心计,或不能及也。」
02.明.杨基〈寄林训导谟〉诗:「漠室山河终混一,秦城楼阁易黄昏。平生不识之无字,也学相如与卖文。」
03.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乙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04.《花月痕.第二三回》:「心不辨菽麦,目不识之无。」
典故说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到自己六、七个月大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后世便以「之」、「无」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如:「略识之无」、「粗识之无」、「稍识之无」、「仅识之无」等,都指识字不多,学问不高之意,而「不识之无」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成语来源:#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据《全唐文.卷六七五.白居易》引)仆1始生六、七月时,乳母2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3。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本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注解〕
(1)仆:我,自谦之词。
(2)乳母: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仆妇。
(3)默识:暗中记诵在心。〔参考数据〕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一九.白居易列传》
近义词:目不识丁  胸无点墨  
反义词:腹笥便便  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  
参考成语:识之无  略识之无  粗识之无  稍识之无  仅识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