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井底之蛙
汉语拼音:jǐng dǐ zhī wā
成语含义:住在井底的青蛙。比喻见识浅薄的人。语本《庄子.秋水》。△「一孔之见」、「一隅之见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使用类别】用在「见识浅陋」的表述上。
【例  句】
01、像他这种井底之蛙,还自以为是,真是可悲!
02、人家说自卑的人容易夸大,井底之蛙亦乎如此。
03、我都听不懂他们谈论的内容,颇有井底之蛙的感慨。
04、我这乡下人像只井底之蛙,设想不周之处还请多包涵。
05、真抱歉!我是井底之蛙,从来没听过什么叫「随身碟」。
06、我们应该到各地去走走,好增广见闻,免得成为井底之蛙。
07、电视让我们不会成为井底之蛙,而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08、他就像井底之蛙一样,自以为是的提出一些观点,硬要别人接受。
09、凡是妄自尊大的人,都有点像井底之蛙,见解虽弱,却自以为是。
10、大师对这些井底之蛙的见解不屑置喙,那些呶呶不休的人还沾沾自喜得很。
书  证:
01.《三国演义.第一一三回》:「汝乃井底之蛙,安知玄奥乎!」
02.《封神演义.第二五回》:「侯虎奏曰︰『姬昌何能!姜尚何物!井底之蛙,所见不大;萤火之光,其亮不远。名为相周,犹寒蝉之抱枯杨,不久俱尽。』」
03.《隋唐演义.第一四回》:「叔宝在左班中观看,暗暗点头:『我是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大,枉在山东自负。』」
04.《红楼梦.第四九回》:「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
典故说明:庄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百姓饱受战火之苦,个人的生命在战争中就像蝼蚁般的脆弱,朝不保夕。庄子自觉无法改变现实环境的残酷无情,转而思考个人如何在动荡的世间安身立命。他用了许多天马行空,富于想像力的寓言,生动贴切的表达了他的中心思想。在〈秋水〉中,庄子生动地描述了河伯和北海的对话。秋天的时候,黄河河水高涨,河面宽广到甚至无法从这岸分辨对岸的牛马。河伯对此沾沾自喜,以为天下没有比黄河更壮观的景象了。但当河伯顺流东下,来到了北海,看到了一片没有边际的汪洋,比起自己居住的黄河不知大上了多少倍时,就对自己之前的无知和自傲感到惭愧不已。北海便对河伯说道:「没有办法跟住在井底的青蛙谈论海洋之大,这是因为受到所住环境的限制;无法跟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霜,这是因为受到生存时间的限制;而无法跟鄙陋之人谈论真理之道,也是因为受限于他们的教育背景。人受到现实环境的限制是何等大啊!今日你看到了大海,才发现黄河的渺小,然而这看似没有际涯的海洋,在浩瀚无穷的天地之间,跟大仓库里的一粒米又有什么分别呢?」后来后来「井底之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见识浅薄的人。
成语来源:《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2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3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4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解〕
(1):音ㄨㄚ,同「蛙」。
(2)拘于虚:受到居住地方的限制。虚,指空间而言。
(3)曲士:鄙陋之人。曲,音ㄑㄩ。
(4)束于教:受到本身所学的束缚。
近义词:坐井观天  管中窥豹  管窥蠡测  牖中窥日  
反义词:见多识广  高瞻远瞩  博古通今  
参考成语:埳井之蛙  井蛙之见  井中蛙  井底虾蟆  坎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