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刻舟求剑
汉语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成语含义:剑掉入水中,在船舷刻上记号,待船停止后仍从记号处下水寻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典出《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守株待兔」、「胶柱鼓瑟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贬义。
【使用类别】用在「顽固守旧」的表述上。
【例  句】
01、因应各种状况,我们不宜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02、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03、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04、他本来思想就僵化,会干出像刻舟求剑般的蠢事来也不意外。
05、你不循原路回去找钱,只会在屋子里刻舟求剑般地乱找有什么用?
06、今非昔比,你老是想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刻舟求剑有何不同?
07、如果我们继续自以为是,拘泥固执,难免会做出「刻舟求剑」的蠢事来。
08、处理事情本来就要考虑各种情况,然后提出最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
书  证:
01.《五灯会元.卷一二.净因继成禅师》:「老僧恁么举了,祇恐你诸人见兔放鹰,刻舟求剑。」
02.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诗:「老大无机如汉阴,白鸟不去相知深。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着亡簪。」
03.《景德传灯录.卷二四.鄂州黄龙智颙禅师》:「曰:『恁么即诸佛无异路去也。』师曰:『延平剑已成龙去,犹有刻舟求剑人。』」
04.宋.陆游〈谢梁右相启〉:「伏念某四壁寒家,一箪贱士。刻舟求剑,固匪通材;惩羹吹齑,已消壮志。」
05.《续传灯录.卷二五.大鉴下第一五世》:「老僧恁么举了?秖恐你诸人见兔放鹰、刻舟求剑。」
06.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词:「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
07.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受人家国之托者,慎无刻舟求剑,托名为儒,求治而反以乱。」
0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六回》:「猜谜不能这等老实,总要从旁面着想;其中虚虚实实,各具神妙;若要刻舟求剑,只能用朱注去打四书的了。」
0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一任你刻舟求剑,怎当我掩耳盗铃?」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八.集部.总集类三.风雅翼》:「至于以汉魏篇章,强分比兴,尤未免刻舟求剑,附合支离。」
11.《红楼梦.第一二○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典故说明: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一书中,阐述君王治理国政的道理。他认为君王治国应要符合时宜,不能一味沿袭旧法,因为环境会随着时间改变。他举了一个例子:楚国有人渡江时,剑掉到水里,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到船停了,他就从记号处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走动了,但落水的剑却不会动,这样找剑,不是很奇怪吗?如果用旧法治理国家,而不考虑时空的转变,就像这个求剑者的行为一样令人困惑。后来这个典源被浓缩成「刻舟求剑」,用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成语来源:《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楚人有涉江1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23其舟,曰:「是4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5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注解〕
(1)涉江:渡江。涉,乘船渡水。
(2)遽:立刻。
(3)契:刻。
(4)是:此处。
(5)惑:困惑。
近义词:守株待兔  食古不化  胶柱鼓瑟  
反义词:因时制宜  见机行事  见风使舵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参考成语:契船求剑  刻船求剑  求剑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