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名不副实
汉语拼音:míng bù fù shí
成语含义:空有虚名,不合实际。#语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有名无实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空有虚名,不合实际。
【使用类别】用在「名实不符」的表述上。
【例  句】
01、这些夸大的广告名不副实,根本是在欺骗消费者。
02、他是个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人,你可别太相信他!
03、这家厂商的产品说是经久耐用,还没半年就发生故障。
04、这里号称「绿乡」,却受到滥垦滥伐,早已经名不副实了。
05、家电用品厂牌很多,消费者购买时应精挑细选,以免被名不副实的仿冒品所骗。
07、他取名「师圣」,可是所有行为品德却与圣人大相迳庭,可谓名不副实,令人不齿。
08、这项商品号称效果神奇,但使用起来却和其他同类型产品差异不大,有点名不副实。
09、最近有些商店统称「跳楼大拍卖」,可是里面商品的售价却不见得比平时便宜,完全名不副实。
10、外头招牌写的是「科技公司」,里面卖的却是运动器材,真是一家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的商店。
书  证:
01.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
02.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序〉:「如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压梁窦,终无取焉。」
03.明.张岱〈快园记〉:「弟极苦,而住快园,世间事,名不副实,大率类此。」
典故说明:「名不副实」典源作「名实不副」。「名」指名声、名义,「实」指实际的情形,名和实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实」,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实」了。古人十分重视「名」、「实」的重要性,如《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孔子强调要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如此一来,做事才会成功。在所引典源《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中,王莽为了篡夺汉室,所以千方百计地为自己铺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马,先掌握朝中的实权。但是有实权,而无名义,容易遭人非议。所以他上书太后,认为自己身为宰相,统领朝廷百官,却没有象征身分的印信,显得名实不副,因此请太后授他宰相印章,这样才能名副其实。后来「名不副实」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空有虚名,不合实际。出现「名不副实」的书证如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故名由众退,而实从事章。」
成语来源:#《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1莽乃起事,上书言:「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庚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今年四月甲子复拜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据元始三年,天下岁已复,官属宜皆置。《谷梁传》2曰:『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臣愚以为,宰衡3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4,名实不副。臣莽无兼官之材,今圣朝既过误而用之,臣请御史刻宰衡印章曰『宰衡太傅大司马印』,成,授臣莽,上太傅与大司马之印。」太后诏曰:「可。韨如相国,朕亲临授焉。」莽乃复以所益纳征钱千万,遗与长乐长御奉共养者。
〔注解〕
(1)典故或见于汉.弥衡〈鹦鹉赋〉。
(2)《谷梁传》:书名。战国谷梁赤所撰。晋范宁作集解,唐杨士勋为之疏,清钟文烝着谷梁补注。为春秋三传之一。
(3)宰衡: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汉帝兼采伊尹、周公的称号,加王莽号为「宰衡」,位上公。后世沿用为宰相的通称。
(4)印信:政府机关使用的印章。有印、关防、钤记、国玺、职章等类别。〔参考数据〕汉.弥衡〈鹦鹉赋〉(据《文选.卷一三.赋.鸟兽上》引)嗟禄命之衰薄,奚遭时之险巇?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痛母子之永隔,哀伉俪之生离。匪余年之足惜,慜众雏之无知。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羡西都之沃壤,识苦乐之异宜。怀代越之悠思,故每言而称斯。
近义词:有名无实  徒有虚名  声闻过情  
反义词:名不虚传  名副其实  名实相副  
参考成语:名实不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