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欲盖弥彰
汉语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成语含义:形容想要掩饰过失,反而使过失更加明显。语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想要掩饰过失,反而使过失更加显明。
【使用类别】用在「处事不当」的表述上。
【例  句】
01、他忙于辩解的样子,简直就是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02、我看他越是大声辩解,越显得心虚,真是欲盖弥彰。
03、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04、他做了错误的决策后,还想只手遮天,看来只会欲盖弥彰。
05、事实已摆在眼前,最好承认错误,一味掩饰,只会欲盖弥彰。
06、如果做错事,却想掩饰,结果只会欲盖弥彰,使得小事酿成大事。
07、他那卑劣的行事风格,何人不晓?他如想隐瞒,只会欲盖弥彰而已。
08、这个小偷非常狡猾,企图瞒过警方,没想到欲盖弥彰,反被看出破绽。
09、这事本就是我们不对,如果想遮掩,最后一定会落得欲盖弥彰,反而难堪。
10、他为了逃避法律责任,编了一大堆理由,没想到欲盖弥彰,反而露出马脚。
11、老师才进教室,小华就欲盖弥彰地说:「玻璃不是我打破的,我没有在教室里打球。」
书  证:
01.宋.徐铉〈筠州刺史林延皓责受制〉:「证据明具,词理俱穷,殊不省非,更为文过,谓竞厮养,为欺以对,狱官为羞,欲盖弥彰,侮我何甚!」
02.《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唐纪一二.太宗贞观十六年》:「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
0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刑部.戊戌谤书.闺鉴图说跋》:「人谓吕因败露难容,乃上忧危一疏,号泣朝门,无乃欲盖而弥彰。」
04.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谁呼汝为鬼魅?而先辨非鬼非魅也,非欲盖弥彰乎?」
典故说明:孔子的《春秋》,在鲁昭公三十一年记载了一条史事:「冬,黑肱以滥来奔。」《左传》对这条记载作了这样的阐释:鲁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国人黑肱带着滥城投奔鲁国。按《春秋》的笔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节的事情并不值得记载,这则史事会被记录下来是因为关系到鲁国的国土变动。君子说:「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虽然他带着土地投奔鲁国,是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书记录下来,反而留下坏名声。所以君子在行动时会想到礼,在做事时会想到义,不会为了利益违背礼,也不会作出不义的事后,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声,《春秋》却不加记载,有的人想要掩饰,反而被明白地记了下来,这是为了惩罚不义之人。」后来「欲盖弥彰」这句成语,就从原文「欲盖而名章」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想要掩饰过失,反而使过失更加明显。
成语来源:《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1,不为义疚2。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3,惩不义也。齐豹为卫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义,其书为「盗」。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贱而必书。此二物者,所以惩肆而去贪也。若艰难其身,以险危大人,而有名章彻,攻难之士,将奔走之。若窃邑叛君,以徼大利而无名,贪冒之民.将寘力焉。是以《春秋》书齐豹曰「盗」,三叛人名,以惩不义,数恶无礼,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劝焉,淫人惧焉,是以君子贵之。
〔注解〕
(1)回:违反。
(2)疚:音ㄐ|ㄡˋ,惭愧后悔。
(3)章:表扬、显扬。
近义词:此地无银三百两  弄巧成拙  
参考成语:欲盖而彰  欲盖弥着  欲盖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