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语:见仁见智
汉语拼音:jiàn rén jiàn zhì
成语含义: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语本《易经.系辞上》。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
【使用类别】用在「看法不同」的表述上。
【例  句】
01、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外星人?这个问题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02、在研讨会上,大家对此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讨论得十分热烈。
03、这个问题不一定有正确答案,大家不过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罢了!
04、讨论问题时,由于每个人的观点和立场不同,见仁见智的现象是常有的。
05、对于彩券的发行,是否会影响社会风气的问题,各方见仁见智,难有定论。
06、我们为求慎重,应该多方采纳各界见仁见智的看法,再来评估政策的可行性。
书  证:
01.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一一》:「某云:『中人认得上语,便是上人;上语落在中人,不失中语也。性道文章,随人略领,见仁见智,何必齐观!』」
02.清.程廷祚《大易择言.卷一三.复卦》:「论复之为卦一阳处乎极下,而动体已萌。……两家各执其是,不无见仁见智之弊,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
0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七二.集部.别集类二五.东岩集》:「至其论《中庸》分八节,独不用朱子之说,则见仁见智,各有所得。」
04.明.黄道周《榕坛问业.卷二》:「中人认得上语,便是上人;上语落在中人,不失中语也。性道文章,随人略领,见仁见智,何必齐观。」
05.清.程廷祚《大易择言.卷一三.复卦》:「论复之为卦,一阳处乎极下,而动体已萌。......两家各执其是,不无见仁见智之弊,当以石涧之论折衷之。」
典故说明:《易经》相传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系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内容,最早只是记大自然、气象、天文等变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参考之用,一般百姓则用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为《易经》作传,才赋予它哲理上的意义,成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经》的内容充满神秘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测,由宇宙运行乃至人事生灭,都有极精辟的见解。在所引典源《易经.系辞上》中,解释了生成天地万物的「道」,说︰「阴阳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万物,这就是道。承继阴阳之道而生成万物的就是善,而成就万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义道德。有仁德的人见到此道,就认为是仁;有智能的人体会此道,就认为是智。百姓虽然日常受用此道,却不知晓。因此君子之道虽然涵盖万有,知道的人却很少啊!」后来「见仁见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对同一件事,每个人看法各异。
成语来源:《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1见之谓之知2,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3矣!
〔注解〕
(1)知者:有智能的人。知,音ㄓˋ,同「智」。
(2)知:音ㄓˋ,智能,同「智」。
(3)鲜:音ㄒ|ㄢˇ,少。
反义词:不谋而合  所见略同  
参考成语:仁智之见  见仁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