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不识一丁)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吴趼人《俏皮话•送死》:“某纨裤,拥巨资,而目不识一丁。”参见“一丁”。
造句 / 例句:
  • 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
  • 温育仁不识一丁,以家赀而首拔。
  • 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 家贫,岁十九,不识一丁
  • ,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 盖此语为著文字,而不修行者戒也;非为不识一丁者,立赤帜也。
  • 洪迈,在《容斋俗考》中也说:“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
  • 白首相看,不下堂者必不识一丁,博古者未必占便宜,然女校书最堪供役。
  • 示例清?康有为《大同书》第五章:“午之博极群书,~,未不识一丁,挟一册而吟焉。
  • 骂魏忠贤不识一丁,魏忠贤命以铁钉钉之,又使他穿绵衣,以沸汤浇之,顷刻皮肤卷烂,赤肉满身。
  • 周宗建骂魏忠贤不识一丁,魏忠贤命以铁钉钉之,又使他穿绵衣,以沸汤浇之,顷刻皮肤卷烂,赤肉满身。
  • 胡应麟曰:『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及读喜诗,有答叔夜四章四言,殆相伯仲。
  • 后来由于印刷或抄写时的一时讹误,一般读者又不深究,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个丁字”,后演变为“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 文学作品每每使用“呼啸”、“凛冽”等词形容寒风;而老北京干家万户主中馈者乃至不识一丁的老太太们,却都能用“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句既对比又夸张的土语状出冬日寒风的特点。
  • ”据说“丁”是从“个”形近传误而来的,后来因这个出处,称不识字者为“不识一丁”,制谜的是抓住“丁”字的别义,在面上布疑兵来扣合谜底的,“不识”扣“焉知”,“不识不知”是常用并举的,转面入底无阂可击,但说“丁”就是“二十载”,就不确切了。
  • 前人袁克文曾在《虞初近志?巧工偶记》记载看见类似的一尊佛像,“子常不识一丁字,而雕刻绝精,尤擅佛像”,曾见黄杨雕佛一尊,“作仰天大笑状,神态如生,了无斧凿痕,其下以紫楠木雕一石座,玲珑突兀,宛然生成,座上以铁印钤‘朱子常’三字,字作楷文,颇为古意”。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