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家七宗

佛教语。
  ·时期般若学各派的总称。佛教徒对般若部诸经所讲的“空”义产生不同理解,至东晋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无宗”、支敏度的“心无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于道邃的“缘会宗”,是为“六家”。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故名“七宗”。
造句 / 例句:
  • 般若学不但形成了“六家七宗”。
  • 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本无宗”宗祖。
  • ○○○昙济《六家七宗论》转引《名僧传.昙济传》。
  • 魏晋时期的义学兴起和六家七宗的形成,无不与此有关。
  • 当时他们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所谓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 因为,原来的“六家七宗”,对于般若学的解释,都带有玄学的色彩。
  • 41、《六家七宗与般若性空论》,少林文化研究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 在《高僧传》中,还记载了法深与六家七宗的即色宗的代表人物支道林的交往。
  • 《船若经》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后来形成船若学的“六家七宗”,可见影响之大。
  • 六家七宗,是说东晋时代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
  • 六家七宗是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般若空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 由于他精心研究,所以他在“六家七宗”里提出了“本无”、“性空”的思想理论。
  • 不过这个学问是不是就是“六家七宗”所说的本无宗或本无异宗,至今已难以考出了。
  • 此时,佛教之般若学颇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说,而竺道壹即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 至东晋时,佛教流行大乘般若空宗,由于解释不一,产生“六家七宗”,其中就有四家在浙东。
  • 刘宋建康庄严寺昙济扩充作本无宗、本无异宗、即色宗、识含宗、幻化宗、心无宗、缘会宗六家七宗
  • ,使当时的新昌大佛寺俨然成了全国的佛教研究基地,并由此在浙东一带出现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六家七宗”。
  • 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
  • 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
  • 另外还有“易经与易传”、“礼记述评”、“六家七宗”、“论儒家伦理思想”等几十篇反映其思想观点的重要论文。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