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则)
I
  
  ㄗㄜˊ
  〔《广韵》子德切,入德,精。〕
  
 1.    
划分等级。
   《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孔颖达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其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举其大较定为三品。”
  
 2.    
引申为等级。
   汉书•叙传下》:“《坤》作墬势,高下九则。”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3.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周礼•春官•大宗伯》:“五命赐则。”
   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赐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之地者,方三百里以上为成国。”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4.    
相同,均等。
   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则犹等也,均也。”
   吕氏春秋•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
  
 5.    
标准权衡器。
   ·权铭文《始皇廿六年诏书》:“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汉书•律历志上》:“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
   宋史•律历志一》:“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
   湘潭出土铜则铭文:“铜则,重一百斤。黄字号。”
   ·王筠《说文句读•刀部》:“则,盖即今之天平法马也。”
  
 6.    
谓权衡,衡量。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取古则今。”
  
 7.    
规律;法则。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
  
 8.    
规章;法度。
   《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
   郑玄注:“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
   ·张衡《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复睹东都辉,重见汉朝则。”
  
 9.    
楷模;准则。
   《诗•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
   ·陆机文赋》:“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于古人。”
   ·刘祁归潜志》卷三:“不若居高养蒙,不为世网所羁,颇以李白为则。”
   巴金《家》二五:“这期间,不顾一切阻挠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10.    
仿效;效法。
   《易•繫辞上》:“出图,出书,圣人则之。”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孔子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
   ·叶适《司马温公祠堂记》:“而廉夫畏其洁,高士则其操,儒先宗其学。”
   ·方孝孺《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捨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
  
 11.    
犹形迹。
   《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唯愿世尊莫形则,要甚从头请说看。”
   蒋礼鸿通释:“形则,就是形迹。”
  
 12.    
作,做。
   ·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沈将仕谨依其言,不敢则一声。”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上面流血的那一位,虽滴滴地流着,直到第一次枪声稍歇,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
  
 13.    
立即,马上。
   汉书•王莽传上》:“应声涤地,则时成创。”
  
 14.    
副词。犹乃,就是。加强肯定语气。
   左传•哀公十五年》:“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往抚安焉”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于其部曲?”·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5.    
副词。即,就。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
   荀子•荣辱》:“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至则围王离,与军遇。”
  
 16.    
副词。犹乃,才。
   《诗•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孟子•梁惠王下》:“人将筑,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17.    
副词。只,仅。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刘克庄《贺新郎•张倅生日》词:“怕则怕,追锋徵起。”
   ·关汉卿《沉醉东风》曲:“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许多房奁,尽被官府籍没了,则藏得这物。”
  
 18.    
连词。表承接。a.用于顺承,犹即,就。
   《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寒来。”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龙且军破,则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9.    
连词。表承接。b.用于逆承,犹言原来,早已。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藁矣。”
   ·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心疑所作,乃逾垝垣,则室门亦闭。”
  
 20.    
连词。表承接。c.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结果,犹言就,那么。
   孟子•梁惠王上》:“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室可兴矣。”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红楼梦》第十三回:“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21.    
连词。表转折,犹却。
   ·王充论衡•儒增》:“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
   ·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红楼梦》第二回:“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
   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则爱他的师傅,一近身时就潇洒快乐了许多。”
  
 22.    
连词。表平列。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今若暂停举选,或恐所害实深,一则远近惊惶,二则人士失业。”
   红楼梦》第二五回:“谁知宝玉昨儿见了他,也就留心,想着指名唤他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多心,二则又不知他是怎么个情性,因而纳闷。”
  
 23.    
连词。表递进。犹而。
   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
   史记•蒙恬列传》:“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饮则食兮寿而康。”
  
 24.    
连词。表假设。犹若,如果。
   《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
   史记•高祖本纪》:“今闻章邯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虽然再三,则渎,亦恐徒劳耳。”
  
 25.    
连词。表因果。犹因此,所以。
   《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
   后汉书•孔融传》:“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与君累世通家。”
  
 26.    
连词。表选择。
   韩非子•显学》:“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
   ·贾谊《治安策》:“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
  
 27.    
连词。表让步。犹言固然,虽然。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傅玄《马先生传》:“巧则巧矣,非尽善也。”
   ·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摺:“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28.    
助词。用于句中,无实义。
   《诗•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29.    
助词。用于句末,表语气,犹只,哉,者。
   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
   俞樾《群经平议•国语二》:“则亦与只同……《楚辞•大招篇》每句末皆用只字,盖语然也。”
   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摺:“早来到也,咱见相公去则。”
  
 30.    
助词。用于句首。无义。
   ·王衡《郁轮袍》第一摺:“则我姓关中人也。”
   《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则你这安西府汉子,姓甚名谁?”
  
 31.    
量词。犹篇,条。如·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标“二十九则”。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六:“佛书以一条为一则。”
   艾芜《笑话一则》:“我们乡下,流行一则笑话。”
  
 32.    
通“”。害。
   《书•盘庚中》:“汝有戕则在乃心。”
   杨树达曰:“则假为贼。”见《积微居读书记•读〈尚书〉札记》。
   《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高亨正诂:“则读为贼,害也。”
  
 33.    
通“”。测度。
   墨子•备水》:“置则瓦井中,视外水深大以上,凿城内水渠。”
   岑仲勉注:“则同测。”
   史记•礼书》:“小人不能则也。”
   荀子•礼论》作“小人不能测也。”
  
 34.    
通“”。深。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闻一多校释:“则读为测……测与远对举,测训深,深亦远也。”
  
 35.    
通“”。隐蔽。
   楚辞•九怀•尊嘉》:“望兮沛沛,滨流兮则逝。”
   王逸注:“意欲随水而隐遁也。”
   闻一多校释:“则当为侧。”
  
 36.    
通“”。偏;旁。参见“则微”。
II
  zhī
  
  姓。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奇姓》:“诸城姓,音支。”
造句 / 例句:
  • 它具有不规的水渍形状。
  • 军法处决是另一种情形。
  • 另一些目击者众说纷纷。
  • 产品性质是物体的属性。
  • 外援的原是无可非议的。
  • 克里门称它们为适应型。
  • 其他操作系统无法访问。
  • 一个重要的原已被确定。
  • 有关的一方免除其责任。
  • 的话,肯定会碰钉子。
  • *如果必要,进行修改。
  • 必须强迫她遵守这些规
  • 相差半个周期引起抵消。
  • 这出于原和自身的利益。
  • 对交通规不可掉以轻心。
  •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退。
  • 比赛者应该遵守场上规
  • 它回避了比较利益的原
  • 这些一条相互依赖的法
  • 他的原对己没有约束力。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