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头

(帕头,帕头)

 1.    
古代男子束髮的头巾。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阴欲袭,迎汉帝裴松之注引·虞溥《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家法律,尝着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
 
 2.    
裹头。
  新唐书•礼乐志十》:“启殡之日,主人及诸子皆去冠,以邪巾帕头。”
造句 / 例句:
  • 帕头为古代男子裹头巾帻。
  •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
  • ”自注:“绛帕头,?以绛帕饰巾帻之类。
  • 六、帕帕头上戴。
  • 丁氏叫姑鱼又名鳞鳍叫姑鱼、帕头,属同种异名。
  • ”宋陆游《正旦后一日》诗:“羊映红缠酒,花簪绛帕头
  • 十娘即唤桂心,并呼芍药,与少府脱靴履,迭袍衣,阁帕头,挂腰带。
  • 至于帕头,则是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也是无冠时一种随意性的裹头。
  • 在关西秦晋一带称为络头,南楚湖湘一带称为帕头,河北赵魏之间称为?头,说或称之为陌头。
  • 苗族地区依山而居,穿着上以自制衣裤为主,妇女头戴帕头,衣裤相连,上身为衣,下身为裙。
  •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常着绛帕头”。
  • 帕头帕是指盖在头顶上的小块的帕子,一般多呈长方形,前半部盖住头顶,用发辫或绳绑缚,后半部分垂在脑后。
  • 》卷210,献帝建安十五年:张津为交州刺史,“好鬼神,常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道书,云可以助化,为其将区景所杀。
  • 靠西部的帕头订三至上串芝麻铃,每串长四至五寸,帕尾除订用丝线做成的泡论外,还要订二十四至二十六个五寸长的丝线花球。
  • 头顶用羊毛织成的带子编成的斗帽,傈僳语称“吾底”,维西傈僳族妇女一般裹头帕头巾,上缀贝壳、料珠,与怒江所戴的“欧勒帽”不同。
  • 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
  • ”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策曰:“昔南阳张津为交州刺史,舍前圣典训,废汉家法律,尝著绛帕头,鼓琴烧香,读邪俗道书,云以助化,卒为南夷所杀。
  • 据说他们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等人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 俘虏们到达金国后,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徽、钦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 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