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拟

(摹拟,摹拟)

 1.    
亦作“摹儗”。模仿。
  南朝··钟嵘诗品》卷中:“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力于王微,成就于谢朓。”
  ·陆游《嘉祐院观壁间文湖州墨竹》诗:“纷纷可笑空摹拟,尔辈毫端万斛尘。”
  ·宋濂《经畬堂记》:“世儒不之察,顾切切然剽攘摹儗其辞为文章,以取名誉于世。”
  ·何绍基《<使黔草>自序》:“至于刚柔阴阳,禀赋各殊,或狂或狷,就吾性情,充以古籍,阅歷事物,真我自立,绝去摹儗,大小偏正,不枉厥材,人可成矣。”
  萧军《羊•樱花二》:“教员们常领他们到那里去画风景,也有自己跑到假山各处摹拟兵们打仗的。”
 
 2.    
指仿制品。
  ·杨弘道《东坡<石钟山记>墨迹》诗:“摹拟遍天下,真伪杂相半。”
 
 3.    
犹假想。
  艾青《火把•演说》诗:“他的眼睛在灯光下闪烁,像在搜索他所摹拟的敌人。”
造句 / 例句:
  • 他们属于诗坛文坛中的蹩脚摹拟派。
  • 然而经验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可靠的摹拟品。
  • 乔治天才的摹拟表演已成为大奴隶巷最受欢迎的消遣。
  • 有些蜘蛛摹拟成如蚂蚁一类的昆虫的样子。
  • 这位演员正在摹拟一只鸟的动作。
  • 我不会讲汉语,但我作摹拟动作表示要一杯饮料。
  • 最后我在每一样东西上用自定义的摹拟污迹笔刷覆盖上一层。
  • 倘非前厅发出警报声,此场轻快喧嚣之摹拟闹剧仍将续演。
  • 第七,这里有孔雀、鹦鹉、云雀和金丝雀唱着不可摹拟的歌儿:宇宙间真没有一样东西比此更好。
  • 它悖论于传统的现实语汇,在艺术的处理方面更多的是从艺术的“摹拟性”入手去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在这儿, “摹拟性”是相对于“写实性”而言的。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