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fāng
  ㄈㄤ
  〔《广韵》府良切,平阳,非。〕
  “”的被通假字。
  
 1.    
相并的两船;竹木编成的筏。亦指以舟、筏渡水。
   《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叶适《刘子怡墓志铭》:“导溪之水,舟可方兮,扶其艰凶,底太康兮。”按,《说文•方部》:“方,併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
  
 2.    
并列,并排。
   仪礼•乡射礼》:“不方足。”
   郑玄注:“方,犹併也。”
   汉书•扬雄传上》:“敦万骑于中营兮,方玉车之千乘。”
   颜师古注:“方,并也。”
   ·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方骥齐镳,比迹同尘。”
   ·叶子奇草木子•杂制》:“中原平衍,设立许多沟浍,许多阡陌,使车不得方其轨,骑不得骋其足也。”
  
 3.    
引申指一并;一齐。
   墨子•备城门》:“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
   于省吾新证:“方,犹并也。”
   汉书•叙传下》:“文武方作,是庸四克。”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方,并也。”
  
 4.    
等同;相当。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侯,广与崇方。”
   郑玄注:“崇,高也;方,犹等也。”
   后汉书•耿弇传》:“昔韩信歷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功足相方。”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自灵武罢兵,计费六百余亿,方前世数倍矣。”
  
 5.    
比拟;比喻。
   礼记•檀弓上》:“服勤至死,方丧三年。”
   孔颖达疏:“方,谓比方也。有比方父丧礼以丧君。”
   ·仲长统昌言•论理乱》:“暴风疾霆,不足以方其怒;阳春时雨,不足以喻其泽。”
   ·葛洪《抱朴子•至理》:“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
   ·刘知几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
  
 6.    
比较;对比。
   后汉书•周举传》:“陛下初立,遵脩旧典,兴化致政,远近肃然。顷年以来,稍违于前,朝多宠倖,禄不序德……准今方古,诚可危惧。”
   晋书•王湛传》:“时人谓上方山涛不足,下方魏舒有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为狭,方·为阔。”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蜘蛛珠》:“内府一珠向以数千锭得之于海贾,方之此珠,不及其半,盖绝代之宝也。”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至于倭文端之守正不阿,清操绝俗;文文忠之匪躬尽瘁,驯扰强藩,方之··,殆无恧色。”
  
 7.    
品类;类别。
   礼记•缁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
   郑玄注:“乡、方,喻辈类也。”
   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
   高诱注:“方,类也。”
   三国··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天地广远,品物多方,智之所知,未若所不知者众也。”
  
 8.    
方形。与“圆”相对。
   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何休注:“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壶。”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苏轼《余去金山五年复至》诗:“清风偶与山阿曲,明月聊随屋角方。”
  
 9.    
指大地。
   淮南子•本经训》:“戴圆履方,抱表怀绳。”
   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参见“方载”。
  
 10.    
方向;方位。
   《诗•齐风•鸡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文选•张衡〈东京赋〉》:“飞云龙于春路,屯虎神于秋方。”
   薛综注:“秋方,西方也。”
   南朝··鲍照《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韩愈《魏博节度使沂国公先庙碑铭》:“田侯作庙,相方视阯。见于蓍龟,祖考咸喜。”
   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11.    
方面。
   文子•自然》:“能法天者,天不一时,地不一材,人不一事,故绪业多端,趋行多方。”
   ·王维《画学秘诀》:“山分八面,石有三方。”
   王统照《湖畔儿语》:“每在此时,一方引动我对于自然景物的鉴赏,一方却激发起无限的悠渺寻思。”
  
 12.    
旁边;一侧。
   《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
   司马贞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则眼通神也。”
  
 13.    
谓偏离中心。
   仪礼•大射仪》:“大射正立于公后,以矢行告于公,下曰留,上曰扬,左右曰方。”
   郑玄注:“留,不至也;扬,过去也;方,旁出也。”
   ·王鸣盛《蛾术编•说通二•方》:“射者发矢,必以中的为善……惟学亦然。今之学者皆方也。求其能不至、过去者且少焉,况能中的者乎?”
  
 14.    
四周围绕。亦指界限或界线。
   尉缭子•分塞令》:“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地分,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
   ·曾巩《〈新序〉目录序》:“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
  
 15.    
地方;地区。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国··曹丕《燕歌行》之一:“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旧唐书•宪宗纪下》:“朝廷大体,以恤人为本。一方不稔,即宜赈救。”
   ·卓尔堪《哭舍弟子厚》诗之二:“遣弟遥迎汝,魂兮附榇来……故陇荒无恙,殊方孤可哀。”
  
 16.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多用于计量土地。
   论语•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今又不雨,自秋至冬,方数千里,麦不入土。”
  
 17.    
上古指邦国。亦指古行政区的州。
   《诗•大雅•常武》:“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高亨注:“徐方徐邦。”
   后汉书•陶谦传》:“﹝﹞为徐州牧……是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
   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古语多谓州为方,故八州八伯谓之方伯。
   《书》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诗》曰‘徐方不庭’,是也。”
  
 18.    
境域;边境。参见“方外”、“方表”。
  
 19.    
古代祭祀名。指秋祭四方之神。
   《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
   朱熹集传:“方,秋祭四方,报成万物。”
   《诗•小雅•大田》:“来方禋祀,以其骍黑。”
   郑玄笺:“成王之来,则又禋祀四方之神。”
  
 20.    
道理;常规。
   《易•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孔颖达疏:“方,犹道也。”
   后汉书•班彪传论》:“﹝﹞行不逾方,言不失正。”
   ·张九龄《上封事书》:“伏望更发睿图……使官修其方,人受其福,天下幸甚。”
   ·沈作哲寓简》卷一:“制动也有柅,变通也无方。”
   ·王韬《陆操新义序》:“其临敌也,攻守冲御,变化无方。”
  
 21.    
方法;方略。
   左传•昭公三十年》:“彼出则归,彼归则出,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必大克之。”
   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孙桓﹞为所围,求救于曰:‘未可。’……及方略大施,果奔溃。
   后见曰:‘前实怨不见救,定至今日,乃知调度自有方耳。’”·范仲淹《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精治人之术,薀致君之方。”
   叶圣陶《北上日记•一月十八日》:“南京政府尚议论纷纷,迄无应付之方。”
  
 22.    
方正;刚直。
   管子•霸言》:“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
   尹知章注:“心虽方直,未为其最。”
   ·贾山《至言》:“使皆务其方,以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礼。”
   ·韩愈《欧阳生哀辞》:“﹝﹞气醇以方,容貌嶷然。”
   ·李贽《耿楚倥先生传》:“长者性方行独,身世孤单,生平不爱见俗人。”
   王闿运《王仲章碣》:“唯义是从,温而能方。”
  
 23.    
辨别。参见“方物”。
  
 24.    
据有。
   《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传:“方,有之也。”
  
 25.    
繫缚。
   孙子•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注:“方,缚马也。”
  
 26.    
古代指医卜星相等方术。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成玄英疏:“既多方术,书有五车。”
   ·方苞《陈驭虚墓志铭》:“少好方,无所不通。”
  
 27.    
方子;方剂。药方。
   庄子•逍遥游》:“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
   ·陆游《村居书事》诗:“酒户知贫焚旧券,医翁怜病献新方。”
   张天翼《清明时节》:“有几张嘴……还介绍了几个专治跌打损伤的灵方。”
  
 28.    
方子;方剂。指处方,开方子。
   ·王符潜夫论•述赦》:“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
  
 29.    
方子;方剂。饮食、酿造等业上的配方标准。
   南齐书•虞悰传》:“善为滋味……上就求诸饮食方,秘不肯出。”
   ·王建《设酒寄独孤少府》诗:“自看和酿一依方,绿着松花色较黄。”
  
 30.    
古代书写文字用的木版。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郑玄注:“方,板也。”
   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论》:“写取龟策卜事,编于下方。”
   ·袁枚《随园随笔•尺牍》:“《独断》又曰:凡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简,简不容,书之方,方不容,书之册。”
  
 31.    
古谓掘土成坑为方。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己未,有司奏文昭皇后立庙京都”裴松之注引三国··鱼豢《魏略》:“而使﹝群臣﹞穿方举土,面目垢黑……甚非谓也。”
   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方,穴土为方也。”参见“方中”。
  
 32.    
古人灼龟取兆,方为兆名之一。
   ·苏洵《六经论•易》:“卜者听乎天……龟漫而无理者也,灼荆而钻之,方功义功,惟其所为,而人何预焉。”参见“方兆”。
  
 33.    
违背;违拗。
   马王堆·墓帛书《称》:“疑则相伤,杂则相方。”
   章炳麟《原名》:“是自方其命,岂不誖哉?”参见“方命”。
  
 34.    
数学上一个数自乘若干次的运算方法。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古法,凡算方积之物有立方,谓六幂皆方者,其法再自乘则得之。”如:2的3次方是8。
  
 35.    
量词。用于体积和面积。体积一方因计量物不同而不同:砂土一般以方一丈、厚一尺为一方,石头则以长、宽、高各一尺为一方。面积除田亩外,其他面积一方指一丈见方。公制指平方米或立方米。
  
 36.    
量词。古代田地的面积单位。有不同的定制。如·熙宁五年,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
   札萨克图一亩则二百八十八弓,十亩为晌,四十五晌为方。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四》、《清史稿•食货志一•田制》。
  
 37.    
量词。用于方形的物体。
   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聪》:“左右取得,开有一方白玉。”
   西游记》第三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郭铁笔﹞拿出一个锦盒子,里面藏着两方图书。”
   巴金《春》十一:“她摸出一方手帕来揩眼睛。”
  
 38.    
副词。方始;方才。
   《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起行。”
   朱熹集传:“方,始也。”
   ·韩愈《次硖石》诗:“数日方离雪,今朝又出山。”
   《初至临海》诗之二:“停马方问俗,渔唱起前汀。”
   ·秋瑾《宝剑歌》:“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到六岁时,我的弟弟方两岁,两人同时出了疹子。”
  
 39.    
副词。将,将要。表未来。
   《诗•秦风•小戎》:“方何为期,胡然我思之?”马瑞辰通释:“方之言将也。”
   ·荀悦《汉纪•高祖纪》:“方斩,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为女子所执’。”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小人则将及水火,君子则方成猿鹤。”
   ·皎然《送秘上人游京》诗:“共君方异路,山伴与谁同。”
  
 40.    
副词。表示某种状态正在持续或某种动作正在进行。犹正。
   左传•定公四年》:“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
   史记•陈涉世家》:“人曰:‘方西忧,南忧,其力不能禁我。’”·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愚初闻时,方食,不觉弃匕箸起立。”
   ·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声有自西方来者,悚然而听之。”
   红楼梦》第一回:“﹝士隐﹞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
  
 41.    
副词。仅仅;仅只。
   韩非子•说疑》:“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
   高亨注:“方,犹仅也。在,犹及也。”
   朱子语类》卷五一:“所谓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当然之理,未说到处置合宜处也。”
  
 42.    
副词。却,反而。表示语气转折。
   周书•文帝纪上》:“﹝高欢﹞以姦志未从,恐先洩漏,乃密白朝廷,使杀高干,方哭对其弟,称天子横戮。”
   ·司马光《乞未禁私市先赦西人第二札子》:“万一激怒西人,致生边患,兵连祸结……岂不危哉!而执政方以为西人微弱,不敢复动,数遣来使,诚心内附,置之度外,不以为虞。”
  
 43.    
介词。当,在。
   素问•疟论》:“方其盛时必毁。”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方是时,士大夫失职如此,安得不兆乱乎?”
  
 44.    
通“”。讥评。参见“方人”。
  
 45.    
代北方地名。在今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
   《诗•小雅•出车》:“王命南仲,往城于。”
   朱熹集传:“,朔方,今·等州之地。”
  
 46.    
姓。
   通志•氏族三》:“方氏大夫方叔之后,以字为氏。
   《风俗通》云:‘方雷氏之后。’”
II
  fáng
  ㄈㄤˊ
  〔《广韵》符方切,平阳,奉。〕
  
 1.    
通“”。谷物初生尚未结实之谓。
   《诗•小雅•大田》:“既方既皂,既坚既好。”
   郑玄笺:“方,房也,谓孚甲始生而未合时也。”
   《诗•大雅•生民》:“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马瑞辰通释:“方为谷始吐芽。”
  
 2.    
通“”。防御。
   墨子•备城门》:“毋百以亢疾犁,壁皆可善方。”
   张纯一集解:“方,同‘防’,御也。”
III
  páng
  ㄆㄤˊ
  〔《集韵》蒲光切,平唐,并。〕
  
 1.    
通“”。广大;广博。
   国语•晋语一》:“晋国之方,偏侯也。”
   韦昭注:“方,大也。”参见“方割”。
  
 2.    
指遍及。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一》:“自白马迄此,则平川夹势,水丰壤沃,利方三矣。”
  
 3.    
见“方羊”。
  
 4.    
见“方皇”。
IV
  wăng
  ㄨㄤˇ
  〔《集韵》文纺切,上养,微。〕
  见“方良”。
V
  fēng
  ㄈㄥ
  响度级单位。用方表示的声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根据人耳判断为等响的1000赫纯音的声压级的分贝数。
造句 / 例句:
  • 框左侧面的物距为63cm。
  • 热浪在引擎盖的上翻腾。
  • 那个阳台伸出于街道上
  • 需要为细菌创造别的法。
  • 本例为挤压胶质炸药配
  • 他在数学面已名列前茅。
  • 她根本不想去那个脏地
  • 我们正在多面进行改革。
  • 他搔了搔蚊子咬过的地
  • 军规中对持枪式有规定。
  • 四的立是六\十\四\。
  • 不合情理的地多不胜举。
  • 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地
  • 我站在有风吹日晒的地
  • 我开始厌恶我所住的地
  • 你在那个地有点不对头。
  • 他千百计要赎回典当物。
  • 每个程包括5个未知量。
  •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真大
  • 他不会靠那种法发横财。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