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肉

祭祀时供神的肉。
  ·陆游《入蜀记》卷五:“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
  ·昭槤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定例:坤甯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丁祭的胙肉来……只得就开了斋。”
  毛泽东《寻乌调查》第四章三:“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
造句 / 例句:
  • 胙,即胙肉,祭祀供神之肉。
  • ”锺文?补注:“福,胙肉
  • 胙肉依功名学历地位辈份年龄分级。
  • 祭祀毕,坛越主各执一份胙肉等祭品携之而归。
  • 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 祭礼完毕,天亮之后分胙肉及午宴(俗称食祖公桌)。
  • 祭后所余之酒肉被认为神所赐之福,故称福酒、胙肉
  • 胙肉美酒已存留六天,若是有毒,岂有日久不变的道理?
  • 胙肉是依照功名、学历、地位、辈份、年龄等来分级的。
  • 却最后独赐四阿哥一块肉,此即胙肉之赐,意喻传位于四阿哥。
  • 是南方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古老食俗。
  • 前656年,骊姬借口申生之母托梦,却在申生供奉于献公的胙肉中下毒。
  • 而且每年可以和那些老资格的秀才举人在家族祠堂里平分学谷和胙肉
  • ”南朝梁刘孝绰《谢安成王祭孤石庙胙肉启》:“恩灵所降,信次委积。
  • 次年,周天子派人前来祝贺,其后又派人送来祭祀周文王、武王的胙肉
  • 新昌县志载:“宗族的太公坟,扫墓人多……祭扫会餐后,分胙肉和麻糍。
  • 礼成后,辈分较高的族人可领取胙肉一份,当地人称之为‘太公分猪肉’。
  • 祭祖结束之后,把祭品中的猪、羊肉,按参祭人数每人均得一份,叫颁胙肉
  • 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周显王又送上了用来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
  • 祭时需读祭文,仪式隆重,祭毕,祠中设宴,分发胙肉,让子孙能得到祖宗的恩惠。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