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韵

(通韵,通韵)

 1.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亹亹通韵,迹不蹔停。”
  吕向注:“言善谋所进,如音乐声韵通和。”
 
 2.    
谓音乐声韵通和。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亹亹通韵,迹不蹔停。”
  吕向注:“言善谋所进,如音乐声韵通和。”
 
 3.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相通。作诗时可以互押。如“平水韵”中“东”、“冬”可以相通,“支”、“微”亦可相通等。古体诗通韵较为宽广,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造句 / 例句:
  • ,精通韵学,著有《切韵门庭》。
  • 周?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
  •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著有《古今通韵》等。
  • 博学好古,精通韵学。
  • 作诗时通韵可以互押。
  • 少年时,很有诗名,深通韵律,会弹琵琶。
  • ??幕裹,算无不经?癖通韵,迹不暂停。
  • 又【通韵】表的也。
  • 古体诗通韵较宽,近体诗则受严格的限制。
  • 诗人精通韵律,又作千古之颂的《琵琶行》。
  • 《三国名臣序赞》:“??通韵,迹不暂停。
  • 其间以《古今通韵》1卷进呈,得到赞赏,诏付史馆。
  • 《次季通韵赠范康侯》:“年来生老大,甘此胯下辱。
  • 此类谜作是从“通韵”一类灯谜演化而来,并非本人倡尤。
  • ,配上不变的眼镜,周笔畅的新造型成熟中依旧不失卡通韵味。
  • 期间以《古今通韵》一卷进呈,得到康熙帝的赞赏,诏付史馆。
  • 的刘海,配上不变的眼镜,周笔畅的新造型成熟中依旧不失卡通韵味。
  • )朱熹《乙卯八月晦日浮翠亭次叔通韵》:“群贤亦戾止,共此一日闲。
  • 朱元璋最后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命刊行焉。
更多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