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师七证】造句:
  • 也称为“三师七证”。
  • 等寺戒场之三师七证
  • 这是举行授戒仪式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 所请的三师七证,皆是佛门大德,一时之选。
  • 佛像前有10把木椅,为授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 恭迎三师七证,三建坛场,传授大戒,得诸佛戒者一千三百余人。
  • 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
  • 以上“三师七证”,往往都会延请德高望重、佛法渊博的高僧担任,以示慎重。
  • 临坛大德之设始此(《僧史略》下,此十临坛大德,即后世受戒时之三师七证)。
  • 上面有三师七证的名字和印章,有僧人的法名、籍贯,以及受戒时间和传戒寺院等内容。
  • 三师七证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因系首次恢复汉传戒法,戒期从权,由五十三天改为两周,三师七证皆由中国佛教会礼聘。
  • 设立戒坛,日本僧人在称为“三师七证”的十位和尚参加下出唐招提寺鉴真墓塔日本奈良家受戒,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
  • 在殿堂内,陈设一把明代雕花沉香木椅,是当年传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千佛阁北侧,是著名的牡丹院,仿照江南园林修筑。
  • 按照《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以及我国佛教的传统,受戒活动必须具备“三师七证”,方才能够进行。
  • 此法会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经藏,或从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经三师七证为授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等三大戒,俾使成为正式之出家人。
  • 另外,按照相关规定,以上两者,“必须是戒腊十夏以上的僧人才能担任”,即“三师七证”都必须是至少已经受具足戒10年以上的僧人才有资格担任。
  • 公开辩论,在辩论中,鉴真做出让步,承认“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为正式认可的具足戒必须要有三师七证,结果贤?等人皆被折服,舍弃旧戒。
  • 鉴于现今有些戒坛传戒授戒不完全如法,多宝讲寺不定期举办内部小规模传戒,三师七证都是邀请各地德高望重之持律大德,严格如法举行,以保证受戒者真实得到清净戒体。
  • 戒坛是和尚们受戒之处,台上有释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两侧各有一长凳,是三师七证的坐处;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 惟值得注意的是大乘戒授受的形式,以释迦为菩萨戒和上,文殊为净戒阿?梨,弥勒为清净证戒师,十方诸菩萨为修戒伴侣等,不采所谓三师七证说,而明显地取大乘戒师;此种授受的形式应当是依据法华系的《观普贤行法经》,因除了该经之外,无此作法者。
  • 由于两国国情不同,租庸调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为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寄托,不是“逃亡他所”,就是“寂居寺家”,当时出家为僧基本没有什么限制,最高的是受三净聚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受戒不必三师七证,只要有一戒师即可,而且就是没有戒师,只要自己认为条件成熟,也可自誓受戒,所以当时日本僧人差不多都是“自度”、“私度”为僧的。
  • 三师七证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