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百法】造句:
  •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
  • ”参见“五位百法”。
  • 故此五位百法即是代表世出世间一切法。
  • 其次依十二处、十八界,分类为五位百法
  • 他们又把一切存在现象分为“五位百法”。
  • 对于识所变现的宇宙万有,瑜伽行派概括为五位百法
  • ’洞空之观经会疏曰:‘入初地心,明了五位百法明门。
  • 因其建立五位百法、三性二无我、四智三身等法相,故有此名。
  • ,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 即以唐代玄奘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主张一切唯识之旨之宗派。
  • 五位百法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本宗所立五位八十四法之法相分别,异于俱舍宗之五位七十五法,与唯识宗之五位百法
  • ’法相宗,即以五位百法等义建立法相的唯识宗;破相宗,即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的三论宗。
  • 以唐代慈恩窥基为初祖,立五位百法,判有为无为之诸法,发起一切唯识之旨,为大乘之一派。
  • 举八十三法,大乘《瑜伽师地论》和《杂集论》所举也互有增减,最后世亲菩萨概括为五位百法
  • 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 按“轻安”于大乘唯识五位百法中属于十一“善心所”之一,系行者于得定之后,于定中所发之善法,凡人没有。
  • 五位百法中,前面的九十四法,皆是有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最后六法,才是清净寂灭的无为法,也叫做“真如实相”。
  • 此宗立五位百法,分判有为、无为等诸法,以鼓吹万法唯识之旨;以其为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派,故此一大乘教派即称法相宗。
  • 宗密判大乘为法相、破相、法性等三宗,法相宗,指以五位百法等建立法相之唯识宗;破相宗,指以四句百非破一切法相之三论宗。
  • 又,从理上来看,“妄语”是属于烦恼之一(在五位百法中,属于二十随烦恼中的“诳”心所),此烦恼连小乘圣人都已断了,更何况是佛?
  • 瑜伽行派对于识所表现的宇宙万有进行了繁琐的分类,改造了有部的五位百法,把宇宙万有分为“五类百法”,论证一切现象无非都是识的变现。
  • 心相者,即如大乘五位百法中所示之心王、心所、心不相应行等法,包括心所的善恶(烦恼)等法自相、及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生起、如何修灭等。
  • 虽然他有时也说‘众生现前介尔心性,本无实我实法,亦无五位百法百界千如差别相’,略近山外‘理具三千无相’的主张,但不是他的主要思想。
  • 具体解了凡夫流转生死之由,及诸贤圣断惑证真之本,即可经由正解此五位百法,以为菩萨证入菩提无漏“智明”之“门”,故称为“百法明门论”。
  • 它的能观体,是五位百法心所别境中慧,如《法苑义林章》说,“能观唯识以别境慧而为自体”,又《心经幽赞》说,“以闻思修所成妙慧而为观体”。
  • 瑜伽行派对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分类法,包括心法八种,心所有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种,合计共百种,故称五位百法
  • 又,依瑜伽行派的唯识论,则是(1)心法(八),(2)心所法(五十一),(3)色法(十一),(4)心不相应法(二十四),(5)无为法(六)的五位百法
  • 故若人欲具体解了凡夫流转生死之由,及诸贤圣断惑证真之本,即可经由正解此五位百法,以为菩萨证入菩提无漏“智明”之“门”,故称为“百法明门论”。
  • 所以佛学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从眼界到意识界的“十八界”,乃至五位百法,都有详尽的说明,并有“八万四千法门”供自我改造和实践之用。
  •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学”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相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
  • 五位百法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由以上从“唯识”及“五位百法”的分析,则更可了知“唯识学”实际的意义及旨趣,皆是为了修证无上菩提,亦为护持如是正义故,普令有情皆各得正信解故,斯有“相宗系列”之撰注,以期一切有情,于如来正法悉得解行相应,共同护持正法,远离魔事,疾入无上菩提。
  • 本书是研习唯识学的基础读物,为大乘佛教对宇宙万有之分类,明乎此则知“万法唯识”之历,可得正确的宇宙人生观;所述“五位百法”是唯识学的名相提纲;亦为瑜伽行学派对心理学的简要说明,从而探涉心理活动及心理现象的体性、作用,乃至对善心理的提倡,对恶心理的对治(医疗),以达到净化社会和完善人格。
  • 此中“百法”是用来代表一切法,因为所谓“一切法”其数无量;无着菩萨所记弥勒菩萨所说之“瑜伽师地论”中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略为六百六十法;然此六百六十为数仍太大,迥非一般人所堪受持,故天亲菩萨慈悲,乃自“瑜伽师地论”的“本地分”中撷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百法,分为五大类(五位),用以达到提纲挈领之效,令一般人易于受持,是为“五位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