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墼】造句:
  • 早期开北门,晚期以土墼封闭,开西门。
  • 小民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
  • 制法似土墼,故名。
  • 土砌体所用的砌块分为“土墼”和“土坯”两种。
  • 胡墼也可以成为胡基、胡期、胡其,或者叫做土墼
  • 土墼是用最佳含水量的潮湿土,放入木模中经夯筑形成。
  • 周去非文中所提到的: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
  • 在建房时,他们把一块土墼埋于房屋中间,以利菜(蔡姓)的生长。
  • 考古文物实例证明,中亚的“胡墼”尺寸普遍要比汉地的“土墼”大。
  • 宋朝时,信宜古越族人告别巢居(5)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
  • 土墼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
  • 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
  • 烽燧平面长方形,底部长8.35米,宽7.6米,残高1.87米,为三层土墼夹一层芦苇叠砌。
  • 下葬后,坟后用土墼垒成小屋状,将纸活连同守灵铺草一起在坟旁焚化,子孙恸哭哀悼。
  • 结论是:中原工匠模仿西域制作大土坯,为了区别内地类似泥砖的“土墼”,故叫作“胡墼”。
  • 万年州:永历十五年(1661)于土墼埕置万年县,来属承天府,十八年(1664)升为万年州,徙治二赞行(二层营)。
  • 而泥砖类的“墼”字,作为土坯的形声字也出现于西汉时期,“土墼”的称呼也产生在汉代,“胡墼”的叫法则更在其后。
  • 房屋为木料的柱梁为支架,墙体多为夯土墙或土墼墙,建盖时先挖基沟,下石脚,立屋架,上梁(要举行一个仪式并请客的),然后砌墙或打夯土墙,上瓦,最后做内部的楼板,板壁等。
  • 西北部有河西、秀岭、稳鱼等行政村以砂壤结构地貌为多,除平地间土层较厚外,四山多砂石,其间由北向南蕴含一纵带灰色粘土,是拓土墼的上好材料,用这种材料拓成的土墼打墙,历经百年不朽。
  • 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得多,东西两厢则显得狭小一些,与东北区房屋建筑不同的是,这些房是用两种规格不同的土墼垒砌而成,从西厢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三间房的构造比较规整,而东西两厢的墙壁是由红柳枝作夹条,表面涂以草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