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纽】造句:
  • 认为中古有51类声纽
  • 2.反切和声纽
  • 他认为文化交流是沟通中菲各界情感的无声纽带。
  • 吉县方言特别是地名,零声母处往往填加泥组声纽
  • 在音韵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声纽”的研究上。
  • ”这就等于注明声类,每一韵的字,都知道各属于什么声纽
  • 见系声纽分一、二、四等与三等两类,这表明见系有两个声类。
  • 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并加注广韵的反切,标出声纽
  • 比文分“韵部之误”、“声纽之误”、“安评经籍汗音”几那分,分别认冈。
  • ①反切上字不仅考虑到与被切字的声纽相同,清浊一致,而且也考虑到等呼相应。
  • 声纽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声纽之误”部分依《韵镜》卷首所载36字母图之次第及分类,订正郝书错误11种20条。
  • 根据“古无舌上音”的规律,澄纽在上古和定纽同声纽,二字声韵在上古非常相近。
  • 他还研究了这部书里面声纽、韵类混用的现象,还发现书里有声同用字不同的情况。
  • “北拉”的字母形式不仅显示了见、精两系声纽的分化,而且让两组“新音”??尖音和团音一目了然。
  • 顶端横栏列声纽(声母),左侧纵栏列韵目,右侧标明目次(页码)、和,中间圆圈与字杂错的部分就是正文。
  • 宋代的韵图(如《韵镜》)直接把端、知两系声纽排在一列,只从等上有所辨别,这也证明端、知两系本属一家(10)。
  • 〉入声今读表》、《〈广韵〉通检》、《〈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集韵〉声类考》、《北音入声演变考》等。
  • 1931年白涤洲作《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北京女师大《学术季刊》2卷1期),使用陈澧的系联法,考定《广韵》的声纽为47类。
  • 2)、牙、喉、唇音指《广韵》牙音“见、溪、群、疑”,喉音“影、晓、匣、喻”,唇音“帮、滂、并、明”共十二个声纽
  • 在快乐男声纽约赛区的决赛上,他以一首盲人歌手萧煌其的《你是我的眼》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获得洛杉矶总决赛的通行证。
  • 通过声纽四等和spe特征系统对三十六字母在发音方法分类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声纽四等是较为成熟的、根据区别特征原理所作的分类。
  • 摘要声纽四等是传统汉语等韵学对汉字字音在声母发音方法方面所作的一种概括,这种概括已蕴含了对现代音系理论中区别特征概念的运用。
  • 的朗诵性曲调具有自己的独特样式:它固然也讲究语言的轻重音,但并不像外国朗诵调那么严格;可是字音的平上去入、声纽清浊,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 该手册对上古声纽、韵部、声调的处理采取了多数人基本一致或可接受的观点,既不因循旧说,也不追求新奇,这样就较好地做到了取舍有方而定夺得当。
  • 中国的朗诵性曲调具有自己的独特样式:它固然也讲究语言的轻重音,但并不像外国朗诵调那么严格;可是字音的平上去入、声纽清浊,却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 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古代的训诂资料,探微索隐,编成《同源字典》一书,以韵部为纲,声纽为目,条理秩如,是研究汉语词义学的一部新著。
  • 现代音按汉语拼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声、韵、调相同的字列于同一音之下,再按上古音的异同分条,在上古音里声纽、韵部、声调三项中只要有一项不同即分开排列。
  • 黄氏进而认为,《广韵》四十一声纽中的“十九纽”是上古即已有之,故称为“古本声”;而仅有十九纽之韵部,又与前人考证出来的上古韵部吻合,应该也是古本韵。
  • 三十七年发表〈广韵重纽试释〉,于三等韵重纽问题初步理出头绪,以为重纽实系二类不同韵母之对立,而非声纽无意义之相重,此种韵母之区别至为紧要,而向为学者所轻忽。
  • “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
  • 声纽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钱氏的考证缜密精深,他罗列的证据达几百条之多,「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和「古人多舌音」三说,是钱大昕关于古声纽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他对于汉语音韵学的卓越贡献。
  • 宋代的郑樵首次提出!内转”、!外转”的说法,为语转的科学化提供了条件,明代的方以智首次尝试作语转的音韵学理据分析,清代的戴震第一次用严密的上古声纽系统来考察语转的规律,构筑了语转说科学化的框架。
  • 本书是关于研究“西北方言与民俗”的专著,具体包括了:汉语方言里异性同称现象的社会观察、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古声纽到现代方言中的变化、一个中原官话中曾经存在过的语音层次(修订稿)、陕西方言的用字问题等方面的内容。
  • 每条后注明古音,先列韵部,次注声纽,再标声调,查检起来十分方便,《上古音手册》的韵部分类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为准,分为十一类三十部,声纽则根据传统三十六字母稍作分合,暂定为三十二母,声调采用了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的说法。
  • 4)、上述十二个声纽(也有说包括后出现的轻唇音有15/16个的)与下面八个韵母相拼(反切)时,反切上字同为一类,而下字却出现了两类,在入“等韵图”时,前一类放入三等的格子里,有坐位,后一类无格子(位子)可放,只好放在“四等”的格子里。
  • 在音韵学研究方面,他著有《音韵考原》(《铃铛》1934年第3期)、《续音韵考原》(《铃铛》1935年第4期、1936年第5期、1937年第6期)、《隋时“支”、“脂”、“之”同音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59年第1期)、《古声纽“船”“禅”为一“从”“邪”非二考》(《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等。
  • 代表性著作有《清代上古声纽研究史论》、《广韵反切今音手册》、《当代中国音韵学》、《理论语言学:人文与科学的双重精神》、《中国语言文化史》、《论索绪尔符号任意性原则的失误和复归》、《论20世纪中国转型语法学》、《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元语言系统研究》等。
  • 本书以张士俊泽存堂本《广韵》为底本,参校了巨宋本、景宋本、巾箱本、覆元泰定本、四库全书等版本;以“小韵”为单位,标注出每个反切的中古语音地位,包括韵摄、闭合、等次、声调、韵部、声纽6项,使用了国际音标;标注了《广韵》中25000多字的现代读音;将《广韵》25335个字头依次编号,且标注于每页页眉,既有中文[pin1]音方案音序又有部首检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