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议】造句:
  • ”上命河南巡抚察议,删赋额。
  • 其情节轻微者,则称“察议”。
  • 平郡王著交宗人府察议
  • 着该部一一察议具奏。
  • 上以诘绂,下部察议
  • 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
  • 得旨,下部察议
  • 桢以发觉察议,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户部。
  • 清代官吏有过失交部议罚,轻者叫做“察议”。
  • 今但请敕部察议,将鹾政视如无涉,诚不知汝何意?
  • 察议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给事中胡定奏请湖南滨湖荒土,劝民修筑开垦,令溥察议
  • 又如:察士(能明察事理的人);察议(察明情节而议定处分。
  • 十一年,偕侍郎英和往陕西谳狱,途经山西,命察议河东盐务。
  • 下部察议:“始即徇隐、后复巧言支饰,应草职;得旨留任”。
  • 以回銮接驾,大学士史贻直,未候传宣,先行散去,命交部察议
  • ”《宋史?孙全照传》:“全照深刻,常虑人以严察议己,今授此州,似涉讥诮。
  • 瘸腿罗在喝酒的时候,听到两个警察议论,要查抄戏班,他想劝郑世昌带戏班离开。
  • 而一超出这个界限就又是议处、又是察议,官员们的命运却反而操纵在小官小吏手里。
  • 中书初进拟严州刺史,上曰:“全照深刻,常虑人以严察议己,今授此州,似涉讥诮。
  • 数日后,真相被揭,帝乃大怒,谕府部诸臣责延儒蒙蔽推诿,事多不忍言,令从公察议
  • 《清会典?吏部八?孝功清吏司》:“有参奏、有陈请,轻曰察议,重曰议处,又重曰严加议处。
  • 下军机大臣察议,以江苏无免学租例,上责思榘沽名干誉,博去后之思,命出资修涿州城工示罚。
  • 载垣等遂请褫顶带归案讯质,文宗鉴其诬,仅以失察议处,免传讯,议降五级,改俟补官,革职留任。
  • 《明良论四》:“约束之,羁縻之,朝廷一二品之大臣,朝见而免冠,夕见而免冠,议处、察议之谕不绝於邸钞。
  •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市政府办理方案后,经常组织视察议案的办理情况,对于跨年度办理的议案,常委会不定期地组织检查。
  • 到1910年5月15日,始奉谕将丁宝铨交部察议,文水县知县刘彤光革职永不叙用,交城县知县刘星明革职,陆军教练处帮办夏学津撤差褫革。
  • 按理说林铣十郎应该承认失败,自动告退,然而,林却紧抱政权不放,并在地方会议上大言不惭的说:观察议员有无反省是我的义务。
  • 查李煦、赫寿受国重恩,曾为江南大员,谄附阿其那,并供用女子及银两等物,行为情节,大逆极恶,于国法断不可容,请将李煦交刑部严察议处。
  • 又是约束,又是牵制,朝廷中的一二品大臣,早上见到皇帝要摘帽请罪,晚上见到皇帝也要摘帽请罪,议处、察议官员的命令,在京报上不断出现。
  • 察议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英明的皇上如果振奋起来,有意做出前所未有的政绩,就应该删掉烦琐的条文法令,抛弃旧的条例,减少议处、察议,亲自掌握那些大的重要的政事,以控制、左右整个时世,又命令大臣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端正群臣所应该遵循的方向。
  • 五年(1640年)十月,他率领礼部、刑部大臣等到朝鲜,询问国王李?及其有关大臣的所谓“私与明国往来”的问题;六年(1641年)三月,他审理多尔衮、豪格等兵围锦州时“遣兵归家及离城远驻”一案;六月,他又察议济尔哈朗围困锦州时一切功罪;七年(1642年)十月,他审理朝鲜阁臣崔鸣吉、兵使林庆业“潜通明国”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