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方脉】造句:
  • ,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
  • 二曰小方脉科,分子目七十有一。
  • 合称“大小方脉”。
  • 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
  • 宋以后,元、明、清太医院中均设有小方脉科。
  • 即:大方脉、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咽喉等。
  • 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
  • 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
  • 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
  • ⑶历古以来的中医外治学为大小方脉甚至妇科所掌握,且效验良好而得心应手。
  • 小方脉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折伤、金疮、书禁。
  • 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
  • 中国古医学旧分十三科,治大人杂病的称大方脉,治小孩病的称小方脉(即小儿科)。
  • 卒业后,悬壶沪渎,于大小方脉、内外妇儿诸科无不精通,屡起沉疴,深受病家拥戴。
  • 分大方脉、风、小方脉、产、眼、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疮肿兼折伤九科。
  • 包括大方脉、小方脉、妇人、外科、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正骨、痘疹等十一科。
  • 细分为大方脉(内科)、眼科、口齿咽喉科、风科、疮肿兼折伤科、产科、小方脉(儿科)等。
  • 通晓男妇、大小方脉等诸科,求诊者盈门,太平天国期间授天医医院仙官,曾为李秀成等治病。
  • 明代:大方脉、小方脉、妇科、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
  • 此时的十三科为:大方脉、风科、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疮、书禁。
  • (3)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
  • 同治五年(1866年),将原来的伤寒、妇人两科,归入大方脉,加上小方脉、外科、眼科、口齿科,共为五科。
  • 清太医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正骨、眼、针灸。
  • 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 太医院的医疗设置分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伤科、针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
  • 即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风科、产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金镞兼书禁科、金镞兼折伤科。
  • 明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接骨、金镞、眼、针灸、按摩、祝由。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承辉又打听得有一个医生叫朱博如,他的招牌是‘专医男妇老幼大小方脉’。
  • 清初太医院按明代旧制共设十一种,即: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咽喉科、痘疹科。
  •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 小方脉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凡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 定义: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等元代13种医学专科的合称。
  • 分十三科后并为十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
  • 元人分医学为十三科: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则通兼言。
  • 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曾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蒙古医生兼任,太医院中医学分为八科,即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痘疹、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
  • 宋朝时医学分工更细,此前为脉科(内科)、针科、疡科(外科)三科,宋时分为九科,即:大方脉科、小方脉科、风科、眼科、产科、疮肿兼析疡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金镞书禁科。
  • 光绪十三年(1887年)议定,西苑(现中南海及北海)寿药房,每日须有两名太医院官直宿,药库的库掌、笔帖式等,遇差传唤;乾清官御药房,每日由太医院大、小方脉二科各一人直宿,以供进御。
  • 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即大方脉、妇人、伤寒、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疮疡、接骨、盎镞、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风科改为伤寒,金疮分为金镞和疮疡两科,杂科改为按摩,取消了禁科,较前代更适合临床需要。
  • 卷一至卷十为大方脉杂医科,卷十一至卷十二为小方脉科,卷十三为风科,卷十四至卷十五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十六为眼科,卷十七为口齿兼咽喉科,卷十八为正骨兼金镞科,卷十九为疮肿科,卷二十为附篇,附有孙真人养生书。
  • 隆庆五年(1571)太医院有御医、吏目共20人,统领13科,每科由一到数名御医或吏目掌管,下属医士和医生,各科御医或吏目人数为:大方脉5人,伤寒4人,小方脉2人,妇人2人,口齿、咽喉、疮疡、正骨、痘疹、眼科、针灸各1人,下属医士医生70余名。
  • 在行医和任州医官时,继承和发展危氏本家四代医学经验,积五世医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成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
  • 内容按元代太医院所分13科编排:大方脉科,分总说10则,81种病证;小方脉科,分总说2则,66种病证;风科,分总说3则,7种病证;产科兼妇人杂症科,分总说6则,27种病证;眼科,分总说2则,8种病证;口齿兼咽喉科,分总说1则,5种病证;正骨兼金镞科,分总说13则,16种病证;疮肿科,分总说3则,11种病证;针灸科内容未单列,分散于各科中叙述。
  • 架子上摆着许多青花小瓷坛,坛口塞了棉纸卷紧的塞子,坛肚子上贴着浅黄蜡笺的签子,写着“九一丹”、“珍珠散”、“冰片散”……到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嘴刀、剪子、镊子、钳子、钎子,往耳朵和喉咙里吹药用的铜鼓……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什么病都看。
  • 小方脉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