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毖】造句:
  • 小毖》的主旨在于惩前毖后。
  • 就题目而言,《小毖》应是小心谨慎之意。
  • 后三篇(指《访落》、《敬之》、《小毖》)放此。
  • 语出《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
  • 》都把《闵予小子》、《访落》、《敬之》、《小毖》看成组诗。
  • 小毖》篇名中点出了“毖”,诗中却除前两句“惩”、“毖”并叙外,其余六句则纯然强调“惩”。
  • 《鹤林玉露》卷十一:“及武王既丧,商人不靖,观《鸱鹗》、《小毖》之诗,悲哀急迫,岌岌然若不可以一朝居。
  • 由于创作时间有先后之别,《访落》可以说是周公代表成王所发表的政策宣言,而《小毖》则信乎为成王自己的声音。
  • 周颂中只有《酌》、《赉》、《般》的篇名不在该篇文字之内;而《小毖》却又特别,“毖”取于篇内,“小”则取自篇外。
  • 孔颖达疏对这一时间所作的界定更为明确:“此‘未堪家多难’,文与《小毖》正同,但郑以此篇在居摄之前,《小毖》在致政之后。
  • 小毖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不过,在《小毖》中,成王这种强烈的愿望,并非以豪言壮语,而是通过深刻反省予以表达,其体现便是前面所说的着重强调“惩”。
  • 成王作《周颂,小毖》诗篇,责备自己的过失并引以为戒,为管叔、蔡叔的叛乱而悲伤,能说他不是小心谨慎,诚惶诚恐,善于治国守成吗?
  • 小毖》隐威令于自省,寓毖后于惩前,其实正是对群臣的震慑,但含而不露,符合君临海内的天子身份,其笔墨之经济,也显示出创作匠心。
  • 小毖》抒写吸取教训以防后患的思想感情,并说明惩戒于前才能防患于后的道理,诗用多样的比喻,从不同侧面来说明这种认识,含蓄而形象。
  • 在古代帝王中,敢于罪己的还有一些,例如《诗经》中的《周颂?小毖》就是周成王的罪己诗;《尚书》中的《秦誓》是秦穆公袭郑惨败后的反省。
  • “惩前毖后”这一成语即由《小毖》而来,当人们使用它时,如果想到《小毖》,想到成王,并想到成王即位后一段特殊的经历,将能体会到它字面外的深层含义。
  • 《访落》中此句是说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政局因武王去世而动荡不安,自己(成王)年幼并缺少经验而难以控制;《小毖》中则是指已经发生并被平定的管叔、蔡叔、武庚之乱。
  • 这四篇确为内容乃至人物都相关的一组诗,但并非作于一时:前两篇当作于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初;《小毖》作于周公归政之后;《敬之》则应作于二者之间的某一个时期,此时成王已有了在周公辅佐下执政的一段经历,正处于自冲动走向成熟的过渡途中。
  • 《诗经?周颂?小毖》(约公元前11--6世纪)为我国最早文字记载蜜蜂的资料,“其予非蜂,自求辛蜇”,告诫人们不要激怒蜜蜂,以免被蜇.东周时期,人们把握了“以毒攻毒”的理论,开始用蜂蜇治病保健,并将蜂产品用于食品《礼记?内则》中载有“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雀、鹌、蜩、蝥,皆可供给用,则自古食之矣.”“蜩、蝥鲜之,人君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