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三家】造句:
  • 并称“岭南三家”,以屈为三家之首。
  • 并称为“岭南三家”。
  • 、龚鼎孳)之意,自此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 ”,故三人的诗歌合集被称为《岭南三家合刻》。
  • 岭南三家”的诗文各擅胜场,在书法上也是各有千秋。
  • 岭南三家,即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合称。
  • 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方还等并称岭南七子。
  • 选辑岭南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大家诗选》二十四卷,隐然有抗衡江左三大家之意。
  • 岭南三家合刻》共二十四卷,集内以梁佩兰、陈恭尹、屈大均为先后顺序,每人各收八卷。
  • 我们也未忘记屈大均——明末清初号称“岭南三家”之一的爱国诗人,于抗清失败后曾削发为僧。
  • 岭南三家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我们也未忘记屈大均———明末清初号称“岭南三家”之一的爱国诗人,于抗清失败后曾削发为僧。
  • 以屈大均为首的岭南三家是明末清初岭南诗学之一大派系,屈氏诗论亦是岭南诗雄直诗风形成的重要根本。
  • 除后文将要介绍的《岭南三家合刻》中的诗作外,屈大均还是一颇受近人推崇的词人,朱祖谋列举清代填词名家时,即以屈大均冠首。
  • 他还从事过古典文学研究,出版了学术著作《岭南三家诗选》、《黄节诗选》、《苏曼殊诗笺注》、《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等共八种。
  • 明清论诗的焦点是宗唐宗宋、崇古与否的问题,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早发不拘唐宋、求新求变而自成面目、吟咏真情之见,但学者却多将之独归功于叶燮。
  • 南海县知县常德、番禺县知县张天植在一个名叫潘明的书铺中查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部、《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合刻诗集》板片二份及刷印成的书十部。
  • 就《岭南三家合刻》所辑三人诗作来看,梁佩兰的诗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揭露现实生活、描写民生疾苦的诗作,另一部分则是吟咏景物和酬赠友人的唱和之作。
  •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王隼编辑此书的目的是想以此与当时的“江左三大家”(指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及其《江左三大家诗抄》相抗衡,而事实上,它也的确起到了这一作用,集内三家诗各有千秋,但总体成就应以屈大均为最高,但《岭南三家合刻》却以梁佩兰居首位,未免有所允当。
  •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得出以下新成果:一,考证叶燮对三家之认识及与梁氏的密切交往;二,论证和确立三家诗论是叶燮《原诗》理论重要来源之一;三,析出叶氏论诗的两大核心及别于三家的价值;四,厘清《原诗》理论的其他来源;五,重估三家与叶燮在中国诗论界之地位。
  • 是年应出版社之邀约,于工馀之暇从事古典诗文之选编笺注,前后约积十二年,其间有《岭南三家诗选》(1980年)、《苏曼殊诗笺注》(1981年)、《梁启超诗文选》(1983年)、《黄节诗选》(1984年)、《周邦彦词选》(1981年)、《辛弃疾词选》(1981年)、《姜夔张炎词选》(1982年)、《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1986年)、《唐宋诗词彩图辞典》(1990年)等著述面世。
  • 岭南三家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