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庸】造句:
  • 懋庸(1911-1977):上虞下管人。
  • 晚年的徐懋庸曾3次回到故乡下管。
  • 次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
  • 的影响,徐懋庸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 、徐懋庸等一批文学新人。
  • 懋庸同处一屋,一月间也难得碰头。
  • 如若九泉下有知,徐懋庸还能不宽慰乎?
  • 为要弄清是非,徐懋庸于1938年3月到达延安。
  • 洪启熙的父亲洪有秩,字懋庸,选贡生。
  • 近读先生复懋庸的信,知道先生已康复了。
  • 懋庸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林语堂说:我看新近有个徐懋庸,也是你。
  • ……也有徐懋庸
  • 来找徐懋庸,一般地了解了“左联”的情况。
  • 懋庸,原名徐茂荣,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
  • 与鲁迅又有些不愉快,就派徐懋庸去找鲁迅。
  • 《书信集?致徐懋庸》:“我极愿从速交卷。
  • 朕每念诚节,嘉之无已,懋庸册赏,宜不逾时。
  • 1910年12月徐懋庸出生在下管方山村一个贫苦的家庭。
  • 负责找其谈话,并介绍徐懋庸加入了“左联”。
  • 接二连三的碰壁,自令徐懋庸的热情一落千丈。
  • 懋庸一向被认为是一个文学工作者、杂文家。
  • 著有《徐懋庸杂文集》、《徐懋庸回忆录》等。
  • 自此以后,徐懋庸开始与鲁迅有了频繁的书信往来。
  • ”他幽默地对儿子说:“告诉他们是右派分子徐懋庸
  • 不久,徐懋庸又被选为“左联”常委,担任宣传部长。
  • 因为鲁迅是“左联”的委员长,这自令徐懋庸激奋不已。
  • 《书信集?致徐懋庸》:“但这也须自己有正当的主见。
  • 懋庸与鲁迅争论那年才26岁,早已蜚声文坛,年轻自得。
  • 懋庸从小聪颖好学,刚满5岁就进入本村方山小学读书。
  • 来到上海,徐懋庸化名余致力,在劳动大学中学部读书。
  • 懋庸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懋庸(1911年1月15日?1977年2月7日)原名徐茂荣,生于浙江上虞。
  • 受到折磨的,自然不啻是徐懋庸夫妻俩,还包括他们的孩子。
  • 《书信集?致徐懋庸》:“所谓序文,算是做好了,今寄上。
  • 这样,他和王淑明、徐懋庸三人组成了“左联”行政领导小组。
  • 聘知名人士邵西镐、许雪樵、徐懋庸、许天虹、曾杰华等任教。
  • 懋庸说我不懂世故,但他虽少年“老”成,也是这样不懂世故。
  • 又主动给徐懋庸写信,言及这样的文章很合需要,希望能够再写。
  • ”鲁迅很少给上海的青年作家作序,徐懋庸有此殊荣,自是幸甚。
  • 《书信集?致徐懋庸》:“原稿也不及细看,但我看是没有关系的。
  • 拿到译作,徐懋庸的第一个条件反射便是:赶快给鲁迅先生寄上一本。
  • 译成出版后,一笔不菲的稿费收入,令徐懋庸勉强得以在上海滩立足。
  • 《隋书?李安传》:“朕每念诚节,嘉之无已,懋庸册赏,宜不逾时。
  • 其时,徐懋庸正在上虞老家,当他读到鲁迅这篇文章后,痛哭了一场。
  • 《书信集?致徐懋庸》:“我憎恶那些拿了鞭子,专门鞭扑别人的人们。
  • 被捕,任白戈身份暴露而被迫前往日本,徐懋庸担任左联书记,年仅23岁。
  • 《书信集?致徐懋庸》:“所以我劝先生坚决的辞掉,不要跳下这泥塘去。
  • 懋庸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